看完了《你在哪里》。主要人物不多,故事清晰,也算跌荡起伏,大团圆结局。前半段更打动人一些,后半段有点勉强。明明是那种看小说,追情节,追故事的人,这次觉得,故事虽完整,整体欠点丰满。在深刻和动人上,都欠了那么一点,显得单薄。
这是一个女大禹的故事,她抛下爱人,抛下个人生活去做国际救援,后来把女儿也抛下了。关于主角的描写主要在前半段,但不管她出不出场,整个故事都是因她发生,后半段是写她的女儿怎么从一个异域孤儿溶入一个家庭,溶入美国,成为一个“正常的”美国女孩。前半段更精彩,吸引人,那些灾难中生命的挣扎,让人动容。苏珊动荡的个人生活也吸引人。后半段相对平淡,大团圆结局让这个故事更平淡。苏珊的形象最为鲜明,即使她不出场,她对她爱人的影响,爱人的家庭的影响,一直都存在。她女儿身上有她的影子,也有类似的偏执,一心想回到灾区去帮助那里的人。另外一个形象鲜明的,是她爱人后来的妻子,开始因为苏珊一直在她丈夫的心里,后来因为养育苏珊的女儿。苏珊的爱人,后来成了她的亲人,也是她女儿的养父,大约因为太健康了,反而缺乏色彩,有些乏味。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前些年看过的生采访。一个上海年青的医生一腔热血去了西藏,娶了当地姑娘,生了儿子。几十年后有机会回上海,但他没能回来。因为他老婆不能跟他回上海,背着他偷偷哭,他不忍心把她一个人留下,决定继续留在西藏。他儿子也学医,当记者问他是不是希望儿子也留在西藏,他说不要。他已经把一生奉献给这个地方,在这里也救了不少人,受到当地人的尊重,但这里生活条件差,专业上发展也受限,和上海没法比。他留在上海的同学,都当了专家,院长之类的。不是说援藏错了,不是说没有成就,不够高尚,但对个人生活的牺牲,家人的牺牲,是显而易见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
这篇小说的作者试图讨论这种完全利他的高尚行为和追求个人生活两者之间的矛盾,但没写出来。这就是我认为它不够深刻的地方。那种纠结,用苏珊和爱人的分离,她女儿在美国的成长,以及她完全失去了个人生活和家庭,表达不出来。这是个复杂又难以有结论的,无关对错。
一是缺乏挖掘。在小说开始的时候说,苏珊因父母的去世而自责,躲在原本不属于她的人生里。她的男朋友指出,她对人生有所恐惧,就跑去帮助别人。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仅此而已,并不具说服力。如果非要说这是苏珊去求援的原因,只能说,她选择了一种高尚的方式来治愈自己。象她这种情形还有很多其它的生活方式。至于失去的爱情,爱人的失落,在那些灾难和生命面前,不重要。男朋友的形象很完美,道德上也是,一个身心健康的正常人,正直善良忠诚,读完整篇小说是尊敬,不是同情他。苏珊除了牺牲自己,其它的谈不上牺牲。她的男友后来有幸福的家庭,她的女儿虽然没有母亲的陪伴,但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下,被爱,受教育,健康成长。另外一句话是苏珊的露水男友说的:为什么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那么勇敢,可是一到自己身上就缺乏勇气?从心理层面去讨论也没有更多。
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值得讨论。但都只提了一下。
二是缺乏细节。细节最多的是描述灾难,以及苏珊的救援,这会让苏珊的不能离开更合情合理,她的存在能帮助很多人,挽救他们的生命。孤单算什么?在讲述苏珊女儿成长时,更是有种电影镜头般的跳跃,用一个片断讲述一个感情的递进,转折。最后她的女儿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是她妈妈的愿望,去飓风研究中心工作,帮助那些受灾人群,或者更高效,而不必身陷险境,不必牺牲个人生活。故事走向有点刻意,作者想表达的太明显了,就是普通人可以过着正常的生活,同时可以帮助他人,一样崇高,不一定非要象苏珊那样,抛下一切。
是这么回事,又不全是。
小说里所有的人都很好,苏珊不自私,除了因为孤单个人生活有点混乱,没伤害任何人。但也造成了除了苏珊,其它人都算不上生动。所有的矛盾,都在苏珊一个人身上。
结局不等于结论。如果写更多细节,故事不一定这么完整流畅,一定会更好看。世间充满矛盾,能言对错,也难有结论,看似正确的解决办法,却经常阴差阳错,充满遗憾。高尚之下的注脚,作者没能写出来。读完之后只能说苏珊或许不幸,但是高尚,又是那么幸运。
算是个不错的故事,戏剧性够,复杂性不够。和上面那段采访比,显单薄。拍成电视剧或者不错。
四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