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请告诉孩子: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人到中年吧,对鸡汤文有一种自卫般的抗拒,但因为涉及到孩子,想着与孩子之间共读的时间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变得越来越少,这种局面是很有必要改变的,所以,放下自以为是的经验,把这篇文章读完了。晚上,又让孩子坐在我身边,花5分钟时间读了一遍给我听。
这毫无仪式感的5分钟,突然让我觉得亲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几乎每晚都会花几十分钟共读,那时孩子还不识字,但共读的过程是母女情感交流的纽带。后来因为很多原因中断了,而今天的这5分钟,不知能不能算作毫无仪式感的重拾。
孩子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问她,这篇文章里最打动她的是哪句?她说,是开头那段:“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隔五年十年看,身本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
其实,这篇文章里打动我的话还有很多,比如:多读一些书,将来就能少说一些求人的话。又比如:读书不能让人有富庶的生活,但是可以让人有富庶的精神。这些道理未必能三两天就能让孩子懂,但或许可以成为我们重新开启共读时光的理由——将来,她不至于埋怨我,不能给她丰富的物质,也没有给她丰富的精神。
我们彼此约定,从今天起,每天花几分钟,互相推荐一些短小的美文,互相朗读给对方听。其实,在今天这5分钟里,我发现她朗读的时候,声音还挺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