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老师在《自我发展心理学》中,讲到人生地图时把人生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课题需要解决:
1、青春期(15-25岁):确立身份认同(知道“我是谁”,学会容纳矛盾)
2、成年早期(25-35岁):扩大自我边界(建立亲密关系+职业认同)
3、中年期(35-60岁):超越自我边界(繁衍、创造、传承、回报社会)
4、晚年期(60+):破除我执,向死而生(整合人生,挖掘意义)
作为一个处于成年早期、正在经历亲密关系和职业认同双重动荡的人,我内心焦虑惶恐了很长很长时间。我担心自己完不成这两个课题的修行,我的人生会就此卡住,没法顺利走向下一个阶段,最后只能郁郁寡欢,饮憾而终。
嘿,写出来发现很可笑,这不就是典型的滑坡谬误吗。但它真真实实地,把我困住很久很久。
今天复习陈老师的课,被这几句话安慰到:
人生发展阶段的本质是什么?是对矛盾的适应。
每个阶段最大的难题,就是克服各种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
我并没有完成建立亲密关系的课题,可是我有了另一种本领,容纳孤独的能力。
既然人生苦难重重,矛盾是生活的真相,那我为什么非要追求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直线呢?我跳跃着前进,甚至迂回前进,都是可以的呀。不要走回头路就好了,因为我不能忍受重复。亲密关系和职业认同的课题没有处理好,不妨碍我繁衍和创造、传承和回报社会;甚至我已经花很多心思去探索存在的意义,超前去做最后阶段的整合工作了。
各个阶段的最大难题,都是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这句话真是警世良言。
今天读到兵姐转发的一篇文章,说行为艺术之父乌雷去世了。从文中读到乌雷与阿布痴缠一生的爱情故事,两个至情至性的艺术家,天雷勾地火般相爱又相杀,共同燃尽毕生热忱,创造出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
兵姐说:文字讲不清楚的道理,行为艺术让你一目了然。
我从中得到一个顿悟: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我们是遵从外界期待而活也好,是遵从内心声音而活也好,我们都在用自己的选择亲自创造一件艺术作品:独属于我们的人生故事。
他人只是这件作品的看客,而我们自己,是主角,是粉墨登场演一生的人。
被乌雷与阿布多年后重逢、执手相见凝噎的画面感动到泪雨滂沱,被阿布微笑着主动伸出又主动收回的一双手给予无限力量。
阿布说: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
阿布说:我每天只能取悦一个人,今天我选择取悦自己。
引文来源:公众号WeLens《他们相爱时热烈而赤裸,背叛时卑微又嫉妒……现在,都没那么重要了》https://mp.weixin.qq.com/s/vHW4msjQgF1UaSzjkGGg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