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不乐意看说明书,总爱看别人演绎过的东西。
有很长的时间,与大多数人一样,看到朋友圈里的信息与标题下面
提出的“N条”成功的方法,“你这样做.....“=”成功“的模式,
总是心里会泛起哪么一些激动之心,收纳完毕之后,却从来不会打开。
反复多次之后,笔记软件会变得异常庞大。
GTD的收集箱里面,会收纳得越来越多的东西,无法反思完毕。
然而,当大脑的触发器,被更多吸引人的标题所吸引之后,又会完成继续的收纳。
看到别人一年读200本书,你也不自觉去花时间,看看别人是怎么样做到的。
也许我们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不爱看说明书。
从客观原因来看,一手与经典资料都不容易为我们所接触
我们可能有很多的分工,内里又有不同的行业,细分行业。
但是,唯一不变的东西,也许是我们大脑的认知方法。
大脑的使用说明书,大概便是正态分布于这些一手书籍里面。
不得不说,GFW的存在,让我们需要梯子翻墙才能触及很多西方的东西,
而我们国内的出版社,也正是基于商业的目的,才会去引进一些己经在国外畅销的书籍。
证明这些书籍畅销的唯一一种可能,便是作者需要出名,再者需要用流量销量去佐证。
你看到的”好书“,并不是因为观点有效,而是卖得好。
如果说不知者不罪,虽然互联网己经发展至如厮程度,绝大多数真正意义上的
经典作品,其实都离我们太远了,有很多的出版商出于商业的考虑,都未能我们引进。
更不要说相关学科的论文与讨论。
所以,只要你出去看过墙外的世界,你就会是认知边界的一次大拓展。
那里才是一手的资源聚集的地方。
从主观原因来说,演化的内在,其实会产生大量相互竞争的模因。
模因(MEME)→这个词出自于道金斯的经典作品《自私的基因》。
正如人类的传承与自然选择一样,文化的传承也像遗传一样,
在复制过程中,有稳定传承的部分,也会有变异的部分。
所以,一个老师讲述一个概念,下面的学生可能会演绎出N个版本。
这样版本之间,是具有相似性,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这些模因之间,又会有竞争。
正如”剑宗“与”气宗“。同门师兄弟,也会发展出不同的分支。
例如LINUX系统,下面分支出来的CENTOS/DEBIAN/UBUNTU/REDHAT。
内核相似,而具体功能有各有不同。
有人说,不过载的方法是多输入,多输出。
有人说,不过载的方法是少输入与离开群体。
有人说,不过载的方法是执行GTD。
有人说,不过载的方法向导师学习。
面对同样的议题,下面会演生出不同的版本,而这些观点之间,会折叠有包含与补充。
有低级与高级,而最好的模因,恰恰便是解释与这个问题最高效的方针与模型。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如果你去关注一些二手知识,就是符合大众想法与内容演绎版本,
这些大概便是我们日常如见的畅销书。
如果你拆开去分解,你便会发现,里面的提到的想法与概念,
在大多数都不是作者原创的,都是拿来主义并且重新演绎,
有很多概念,其实都是背道而驰。
而且,你不知道知识的源头在哪里,你便搞不懂作者为何提出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又如何演化,最后被解决的。
所以,走到知识的源头,去理解哪些复杂与难懂的模型,这个反常识的方法,其实才是最高效的方法。
因为,高阶模型,可以投射的应用范围更加广,
你可以演绎到的领域变更加广泛。
正如,相对于各种演绎版本的追捧与盲从,
少有人,会打开里面的帮助文档,去看一下,里面的根本思路与演化路径依赖。
如果说,模因间的竞争与社会的竞争都是同步的。
那么,剩下来的大周期时间下仍然有用的作品,必定是竞争剩下来的经典,
一定是时代的精英作所演绎模因而流下的神作。
那么,这些书籍,正是可以为你从高维度解决人生各个领域问题的”说明书“。
只是,说明书都不显浅,里面有大量的专业术语与模型。
再者,还是中西方的语言鸿沟,还有GFW的隔离,还有各种每个字你都认识,
连起来却不知道所谓何物演绎方法。
但是,学会一篇一节,却是威力无穷。
至少,比你从朋友圈看到事物的细节,去费心力归纳形成系统高效。
而且,天才的境界,我们无法触及,至少可以代入些许,
抽出一些元知识,去支撑我们的生活决策。
也比输入无系统的碎片化,更为高效。
不爱看说明书,其实正是大脑的”认知吝啬鬼“的正常反应。
图快,就容易畏难→容易放弃。
生动比实证容易接受→不容易读完无图的经典,说明书的结构化与枯燥性不符合认知的特性。
贪多,去学习经典→因为难懂,所以读得慢,与认识当中去的进度条焦虑与完成焦虑不匹配。
所以,一切都是反人性的,看起来都不舒服。
我想,唯一的方法,只有刻意训练,注重最小输出。
用反省心智想明白动机与真正的价值所在,
才能在自主心智出现反弹里候,有足够的力量压制。
这才是”知道“=”做到“的方法,而说明书一般的经典正是增加你压制成功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