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目标”
一艘没有航行目标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1.迷茫、纠结、自制力差,根结在于没目标
你每天重复着工作,不喜欢,所以干不好;
你想要辞职,但是不知道想干什么,又能干什么;
你想要提升,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
你报名了微课程,上课时还有热情度,但三日过后散成沙,又接着进入迷茫的死循环。
你迷茫纠结很痛苦,去听一个煲汤大师的讲座,提问环节你走了狗屎运,竟然抢到了提问机会:
“大师,我和女朋友毕业后留在北京,我们没钱,住在四环外的地下室,和朋友聚会时,老吃别人的饭,现在也不好意思去了。像我这么低的薪水在北京,几乎一无所有,觉得自己活得像个Loser,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大师发话了:
“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
“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你并不是一个人。”
“第三,有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好有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你激动得站起来热泪鼓掌,恨不得亲大师一口:大师果然是大师,一语点醒梦中人!
——然而晚上回到地下室,感受到冬夜刺骨的冰凉后,你醒了:鸡汤味儿过去后,你还是那个住着地下室,迷茫纠结、懊悔自己为何没自制力的Loser。
倒掉鸡汤,让我们客观、理性地分析以上情境:
在抱怨薪水低、没钱聚餐、只能住地下室时,你希望解决的是经济窘迫问题,其实你的本意是想提升自己,并获得与提升后的能力相匹配的薪水,但是大师却偷偷换了个角度,你就被牵着鼻子,忘了自己潜意识的目标了。
大师的解答确实很安慰人,但是问题会因此消失吗?
显然没有。
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客观理性地界定问题(即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分析进而解决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在问题面前都急于求成,直接去找方法有时反而缘木求鱼了。YouCore畅销书《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概括了界定问题的四大常用类型:包括准确描述问题、明确问题构成要素、探究问题本质、显性化问题隐含假设等等难点。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人都把迷茫、纠结、自制力差这类目标不明的问题最终以一个励志故事收尾,模糊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长此以往,对于一个逻辑不清的人来说,如果总是被引导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只会让他的逻辑越来越不清楚,遇到问题时更加没有解决的头绪和能力。
问题和目标是对好基友,如果你在遇到问题时竟然遗忘了期望和目标,自然就会迷茫了。
2.如何设定一个能做成的“小目标”呢?
目标的设定看似简单,但在这个期望值被拉高,干扰信息越来越多的时代,它挑战的却是你看透事物本质的综合能力。
(1)学会“知止”,集中一个目标就够了
2004年,76岁的李嘉诚老先生在一个商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被问到最想对企业经营者说的忠告时,他提到了“知止”二字。
”知止“意味着学会放弃,因为在解决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必然面临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定下多个目标,企图一次解决多个问题,并不是明智之举:一来,我们精力有限,不大可能一次实现;二来,很多方法都相通,初步完成一个目标积累的方法和信息,更有助于达成后续目标。
(2)目标的设置一定要SMART!
设置目标时人们经常会犯一些基本错误,即过于理想化、不尊重客观情况、无法落地执行,因此目标也就华丽丽地蜕变成了“美好的愿望”。
怎么才能制定出一个接地气、做得到的目标呢。一个简单易操作的规则是SMART法则。
Specific:目标要具体。比如”做第二个马爸爸”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因为马爸爸的特征太多了:外星人的外貌、土豪、会煽动人心,到底要哪一点像他呢?因此,目标要具体成“做个身价与马爸爸差不多的有钱人”,这样别人就不会误以为咱想去整容成马爸爸了。不过这个目标还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这是就要加上SMART法则的第二点。
Measurable:目标要可衡量。想要可衡量,往往需要有数字,把目标定量化。“做个身价一千三百亿元人民币的有钱人”就更具体了,因为它有数字,可衡量。
Attainable:目标要可实现。“做个身价一千三百亿的有钱人”是挺具体,但是可能性多大呢,别说马爸爸的一千三百亿,就是国民公公提的“1个亿的小目标”臣妾们也做不到呀。因此要保证目标能实现,不如就先制定为“兜揣100万的人”。
Relevant:实现此目标与其它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但对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这个目标即使被达到了,意义也不是很大。现在这个“兜揣100万”的目标与“脱离四环外地下室”的目标也是挺相关的,虽然买不起四环内的房子,但租还是租得起的。
Time-based:目标要有时间限制。多久赚到这个100万。如果是一辈子才赚了100万,那估计连四环外的地下室都住不起了,直接搬到保定去才行。
好了,运用SMART法则,“一年内赚100万人民币”的小目标也就设定好了。目标有了,下面就是怎么才能赚到的问题了。
2
发掘自己的驱动力
兴趣、爱好、热情并非天生的,它们同样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产物。老祖宗遗传的阵地是靠着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小蝌蚪,存不了那么多天生和内在。人类不像其它哺乳动物那样生下来就能蹦能跳,人类所有婴儿都是早产儿,生下来是最无能的,连喝奶都要妈妈教导几次才能成功。但这就是人类最大的优势,由于人类出生的时候尚未发育完全,比起其它动物,也就更能够用教育和社会化的方式加以改变。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能力、归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
自主需要,即每个人都渴望成为自治者,希望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能力需要,指个体控制环境的需要,即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中,需要体验到一种胜任感;
归属需要,即个体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到归属感。
内部的自主需要根据各人意愿不同而动机不同,而且鸡汤文针对内在需要灌得超多,部分鸡汤没喝足的童鞋可自行找寻煲汤文,我这儿就不供应了。我更想强调的是如何利用外部环境,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即如何增强归属需要和能力需要。
1.找寻最原始的归属需要
归属需要是一项被严重低估的需求,作为一种社会群居动物,人类对于归属感有种本能的需求,我们希望能与他人建立并维持稳定的情感联系,所以说归属需求的本质就是与外界的情感联系。
比如,针对以上“一年内赚100万人民币”的小目标,你能找到哪些与外界的情感联系来刺激自身的驱动力呢。
。。。给。。。
。。。你。。。
。。。留。。。
。。。点。。。
。。。思。。。
。。。考。。。
。。。空。。。
。。。间。。。
你想到几个归属需要了呢?我举几个朋友的例子供你参考。
例子1:
有一个创业的哥们说,他闭着眼都能看到自己孩子在四合院奔跑的画面,因此买一个不大不小的四合院,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个最现实的归属需要驱动他往返于各个城市不停地讲课。
例子2:
我有一个闺蜜,每天加班到晚上20:00,回来后还兼职做韩语笔译,不到凌晨1点都不休息。早上06:00准时起床跑步30分钟,6:50出发去公司。我原先一直很惊讶于她柔柔弱弱的小身躯里哪来的这么大精力。后来熟悉后才知道她出身于单身家庭,妈妈身体又不好,她的目标是在2年内存50万当妈妈的养老金以让妈妈不要再强忍病痛工作。她说她每天都能梦到妈妈退休后颐养天年的满足神情。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挖掘个人与家庭的情感联系,你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挖掘出更多情感联系,比如个人与恋人、个人与生死之交、个人与梦想进入阶层之间的情感联系。
2.通过刻意练习,满足能力需求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他对刻意练习的定义是: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
从《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可以提炼出四个训练标准:只在学习区学习、大量重复训练、持续获得有效反馈、精神高度集中。对于这四种训练标准网上已有很多相关文章,建议想了解更多的读者系统地去读下这本书。
对于刻意练习,我本人只有三点建议:
训练
·训练
·马上训练!
神经经济学已经证实,当我们持续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产生可见的积极结果,带来自我认可、成就感时,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这行为与积极情绪连接起来。等到再次行动被触发时,大脑便会自动调取原有的积极情绪。大脑其实也只是笨拙的孩子,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则,就能很好地对它进行操控。物理学上同样有这样的定律:维持一辆车运动的动力比驱动力一辆车动起来的动力小得多。
想想你“1年赚100万”的目标,如果你通过空闲写作、兼职授课的方式获得了第一个1万元,大脑得到刺激,那么你后续继续写作、授课便会简单得多。
所以马上开始行动起来吧!
写在后面:
巴拉巴拉一大段终于来到最后了。知道怎么走出混吃等死的日子,偶尔干成那么一件事儿了吗?
1、需要明确目标,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善用归属需要和能力需要发掘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关注卫星工号YouCore,无鸡汤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