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家庭的道德感让你变得不快乐
文/唐十九
1.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Afred addler
前几天又刷了一遍《甄嬛传》,看到雍正母亲离世后雍正跪在床前说:"这样哄着孩子睡的儿歌,您一次也未曾为孩儿唱过,您能为孩儿唱一遍吗?" 真的泪目心酸。
我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是否不幸,但在我看来,应该算不上幸福,童年阴影难以忘却的很多很多,像重男轻女的爷爷奶奶时常因为我弟弟出了一点问题指责我,甚至指着骂我,那时的我不过八岁,没人抱过我安慰我说不要害怕;下雨天没人送伞,时常看着同学干净的鞋子很好奇,后来才知道人家是有父母接送,不像我要走很长的泥巴路;家里吵架受伤害最大的应该是孩子吧,而那时候我永远都会被骂,年纪小因为害怕哭泣我妈会骂我,也没有人会关心小孩子会不会害怕,以至于青春期的我对家庭十分冷漠······这些事一说一大堆,有大有小总归不该一直被提起。当然了,有些回忆也感动,但是太少了。或许太过缺爱,导致现在的我,别人多一点点关心我都感动不已却又无法以适当的态度和方式去应付自如,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不是被家里人宠大的孩子。
2.
我的原生家庭时常处在一个暴躁不已的状态,家人都不擅长情感表达,每一次的争吵都恨不得用最恶毒的话去伤害对方。说话喜欢大喊大叫,男人们大男子主义自以为是,女人们好强不懂服软让步,家里鸡犬不宁。我们这一代都深受其害,暴躁的种子从小就在内心深根发芽,然而我们又是女孩子居多,时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太过要强且浑身是刺,再长大,就慢慢变成坚硬的外壳了,再晚来的关心与温暖不过是隔靴搔痒,只会让我们无所适从。
在读《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时,我是抱着治愈童年伤疤去的。我从不知道童年对我的性格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是读大学心理课上布置了一次作业,反思回味后,发现让我十分心酸难过的事情无非是童年里的种种,让我遍体鳞伤,让我不懂爱人和自爱,让我抑郁狂躁,让我孤独无依无法适当表达自己的感情。
3.
《原生家庭》里提到了各式各样不幸的童年,虽然作者苏珊是个美国人,但家庭类型不分国度,如出一辙。
像父母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做着伤害你的事情,比如撕你最爱的课外书,摔烂你最爱的玩具,诋毁你最好的朋友,说他坏孩子没出息等。中国的传统观念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大概率当父母是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了。
像不称职的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心和爱护,还打着不是故意的名号做着伤害你的事情,因为他们是父母是长辈,所以是不可能低下身段给你道歉的。像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说是生活无奈,他们本意也不想如此,但就能否认他们缺席孩子成长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吗?倘若孩子与他们不亲没有任何感情,只怕父母还要说一句养了个白眼狼,在外如此辛苦孩子还不懂得感恩。他们总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付出的什么,却时常忽略你还是个孩子,你最需要的是什么。
像身体虐待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骂你是蠢猪,不该把你生出来,骂你自私骂你不理解体贴他们。用一句老话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往往这类父母总是用形容他们最恰当的词语来辱骂自己的孩子。
4.
还有性虐待型父母,酗酒型父母,操控型父母等等。我所说到的这些父母并不是要你去指责他们,去和他们争辩谁对谁错,而只是告诉你,家里很多事情其实不能怪你。尤其是中国家庭,普遍的父母总觉得我把你生下来有多么不容易,是他们给你活在这世界上的恩赐。至于你快不快乐,过得好不好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赡养他们是天经地义的。
民国学者胡适曾在《我的儿子》中写到: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到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我们即无意,如何能居功?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是"恩"了。而对社会来说,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付一部分的责任。所以我们要"教他养他",只是我们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种下祸根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中华传统美德教我们要赡养父母,并不是教你愚孝,如若世上真无不是的父母,那我只管生不管教养,到老来心安理得享受孩子的服侍岂不是世上付出最小回报最大的事情。所以你想走出阴影治愈伤疤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摆正态度,不要把一切罪责都归咎于自己身上,无端加深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父母同样是人,也会有犯错误的地方,他们有一些难言之隐当你为人父母时自然能体会,但不可否认他们也确实对你造成了伤害。
5.
其次你要摆正态度,不是让你去和你父母争辩,也不是让你去指责他们对你造成的伤害,而是你要找到一个适当宣泄你情绪的方式,从这种有害的行为方式中走出来。如果你父母是习惯暴力解决问题的,你不要一味躲避,你可以制止,抓住他们要甩下来的手掌,你要学会直面和正式解决他们带给你的问题。你已经成年,应该以你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再次,你需要放下你所谓的道德感。比如"孩子就应该赡养父母",这句话大部分时候对,但不绝对。比如"我们不该忤逆父母的意愿",时代在发展,不可否认父母在某些事情上的观念已经落后,你已成年,该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同样也应为你的选择负责。比如"除工作以外,我所有的钱和时间都应该给父母",我的观念是这样20岁以前,父母养你为你花钱,你有时间多回家不要让他们担心,20-30岁,你有你自己生活,应该为你以后的家庭和孩子奋斗,为你以后的生活打下结实的基础,你需要回家看看,但更多时候你该以你为主,人生苦短,为自己活的时光也就这短短十几二十年。再之后父母逐渐年迈,你已步入上有老下有小的而立之年,此时你的金钱和时间,不是给自己的小家庭就是给父母。
最后你需要心平气和地与你的父母聊一聊,如果实在聊不下去可以选择终止,不要强迫父母听完你的意见。你要相信世界上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个。
6.
本书中对我最重要启示在于:你要清楚你从小到大形成的什么观念让你最痛苦,慢慢去放下它,改变它。
例如我很讨论我父亲喝酒,不是说不能喝酒,主要是他喝酒无度,伤身又胡言乱语,每次就会劝他,可是他不听,甚至可能吵起来,这让我很痛苦。所以我的痛苦在于我的观念:觉得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好,希望他们改变,也是为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着想。这样的想法本没有错,只是劝谏无果。古人有云,子女应劝谏父母行为之过,如果父母不听,应跪劝。对于这点其实我并不认可,我是劝过无数次的,跪劝夸张了。在我看来,听劝的父母早已改了,他们几十年的习惯岂能改在朝夕。倒不如改变想法,做好善后工作吧。既然本人都要自暴自弃,旁人多说无益。
所以我现在的想法无非是,少操心父母的事情,他们之间的事情都是他们那一辈就该解决的事情,这些重担不该加在你身上,生儿育女不过是老来有依,你在他们年老的时候多陪陪他们,该看病看病,该花钱花钱,不为金钱愁苦,减少病痛折磨就已经尽到了你该尽的责任。孝顺懂事很多时候不能解决问题,倒不如年轻的时候努力提升自己争取多挣钱给他们足够的物质支撑,年纪大了有物质基础后有时间陪伴他们。
也不要总是去怨恨原生家庭,20岁以前你的生活主要是家里给的,20岁以后,你的生活与状态就全凭你自己了。你已成年,是独立的个体,要学会为自己生活,不要怕父母骂你自私,当他们处于某种目的骂你自私以此要挟你达到他们的目的本就是一种自私,你该为自己而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