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余秋雨《老子通释》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器具虽多而不用,
民众重死不远迁。
虽有船车不乘坐,
虽有武器不陈列。
使人民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
吃得香甜,
穿得漂亮,
住得安适,
乐其风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我之理解:
这里是老子自己理想的社会状态。老子看到各个诸侯国之间一心追求合并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而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所以希望统治者能够安于“小国寡民”,不去打探邻国的消息,“老死不相往来”,各自安好。
老子向往结绳记事,过桃花源一样的生活,而和老子隔着两千五百多年的我们,内心也有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向往。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都是存在的。只不过物质世界相对丰富的情况下,除了凤毛麟角的那些思想家,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自己的精神世界,对精神世界的需求反而更加突出。
而且物质丰富的社会,也会派生出新的精神世界的问题,人们的内心反而有了更多的渴望和焦虑,更激发我们去深入思考。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学习老庄,学习佛陀,学习各种哲学、各种思想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