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机会接触到新生大学的一些项目,最近对笑来老师的写作课进行了回顾,下面做了一些总结。
一、还记得当初为什么要写作吗?
工作是通过投入时间、自我价值,满足他人需求以获得收益(金钱&成长)。我们都应该有个工作目标,让单位时间产出最大化,如果付出一份时间,可以获得多份收益,是不是更划算?于是通过各种筛选,我们可以得出:写作,特别是写畅销书,是非常好的途径。即使不通过写作获得金钱上的收益,也应该写作,因为这是锻炼思考,沟通能力的最佳途径。对于写作最佳的态度:每个人的必备人生技能,却并不一定是唯一收益来源。
写作的本质是对输入处理过的输出,这里的关键词“处理过”。我在写作时,特别是看完一本很喜欢的书后,想分享的点很多,一边写还会一边再次阅读,一个不小心就写出了好几千字的文章。满足感的确有,但多想一步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大概是读书需要一个先读厚,再读薄的过程。而“读薄”其实就是“处理过的”体现,一个更恰当的词,应该是“思考”。
大约只有5%的人真正在思考。这是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就像精英就是极少数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努力去改变。
二、写作最需要打磨的是处理能力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从写作的三个阶段:输入—思考—输出来看,我们应该三部分进行打磨。有人说输入不就多读多读多读。也对,但需要更进一步
" 提高自己的选择标准 "
提高选择标准,放在输入上,就是锻炼自己选书能力,而且绝对不可以让别人给书单,要自己学会选书。小时候学会的“用进废退”就是最好的体现,不想毁掉锻炼这重要能力的机会,就不要找人给书单。
这也好理解,看书是为了解决当下问题,看完是需要用的,可谁知道你的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而且,如果对方出了难度太高的书,不符合你现有的理解水平,效率便是低的。
写作的第二步,处理输入,即思考。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以为自己在思考而已,独立思考的锻炼不容易但必要。就像同样经过同一地点,苏东坡写出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能吗?
思考的过程,也是不断打磨自己价值观的过程,写文章说到底还是价值观的输出。
" 反复梳理你的价值观"
打开一本全新的本子,记下以下问题,并且每天都要问自己一遍,就像刷牙洗脸一样养成习惯。
1、这事对吗?
2、什么是更重要?
3、什么最重要?
4、什么事绝对不能做?
5、什么事绝对要做到底?
我最近就有特别大的感触,因为价值观不清晰,原则不清晰,所以在网络上看到很多相冲突的内容时,会觉得很迷茫,不知道到底应该信谁。在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分不清的人才会信息过载。
三、输出的关键
首先应该明确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沟通,让对方了解他之前不知道的东西。我在之前的文章提过,大多数人写文章容易自嗨,没有用户思维。为此,你需要时常问自己几个问题
1、你表达的信息是处理好的吗?
2、你的意思表达正确了吗?
3、你表达正确的东西,对方具备理解基础吗?
4、对方理解,他真的接受了吗?
5、理解,接受,会当回事吗?
6、对方有疑惑的地点,准备好解释了吗?
7、对方误解,有应急方案吗?
8、对方驳斥的时候,会足够的准备吗?
创作的过程,从来不只发生在动笔的那一刻。平时不仅要对素材有着极高的敏感度,有自己收集素材的小地方,还要学会一个素材多方面使用。还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练习,一是关注自己和别人转发的文章,是什么类型的,内容是什么;二是找到自己和别人的文章,划出理解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你会看到每个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他/她的世界。
我个人因为工作的缘故,需要每周产出1-2篇文章,工作1年多,我发现写作是目前为止我最能进入心流状态的一项活动。我喜欢它,就一直写吧,
就像海明威说的:你越写,越懂得写。这是学写作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