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星期日 晴转阴
早餐后,我和另一个班主任在办公室里谈起学生“懒”的话题。谈到共鸣处,对涉及到的一些家庭教育问题甚至感到有些痛心疾首。之所以有这番激昂的剖析和认识,还得从半个小时前说起。
早上一到学校,还没进教室,就看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几个熟悉的背影——他们正蹲在椅子旁边补做昨晚的家庭作业。我粗略地瞟了一眼,可仅是这轻描淡写的一眼,就让我心里波涛汹涌起来。突然之间,一股怒其不争的怨气冲得我头脑一热,开始一个一个地询问情况。
当我气愤地问到小H时,他才慢吞吞地站起来,连问了四遍作业为什么没做完,都没有听到回应的声音。见他面无表情,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实在忍不住甩了他一巴掌。最让人恼怒的莫过于,你问话,他一言不发,既没有认错的自觉,就连最基本的待人礼貌都没有——此时,无异于是火上浇油——一个两个都是如此,并且这几个人都是老油条,可以用屡教不改来形容。我感到挫败极了,灰头土脸之下连早餐也吃得毫无味道。
细观这几个学生,竟让我发现他们的爸爸妈妈竟然都在家!我们通常认为家长在身边的孩子,一定比留守儿童要自觉、懂事,学习习惯一般要好一些。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由于接触过这几人的父母,再联系到他们平时教育孩子的态度,我深刻体会到了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由此,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番感慨。
恰逢这天早读是班主任例会时间,内容是观看魏书生老师关于班级管理方法的视频。
魏书生老师向我们讲授的是他如何在班上建立互助的。有些老师认为这些不适用于小学,对之也就不以为意了。而我一直在强压着心里的浮躁,听得认真,还时不时地联系自己班的实际,想尽量找到解决困惑的法宝。还别说,其实教育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实施的手段有所差别而已。我完全沉浸在魏老师优雅、自信、幽默的言谈中,进入了属于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冥想里,也因此慢慢汲取到了自我改变的能量。
尤其是他的“学生应该是老师的助手,而不是你的对手。”这句言论,细想下,觉得很有道理。这时,我不禁又想到了今早发生的不痛快。此时此刻,心静下来了,受到魏老师的点拨,心境突然变得不一样了。再来看之前的事情,也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小事了。
不管是班级管理,还是学科教学,我们都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教师地位摆在高处,用俯视的眼睛看学生。居高临下中,往往把盛气凌人演绎得十足,认为学生就必须要这样那样做,否则就是不听话,不讨人喜欢。虽然在教育学生方面,我自认为做到了很多班主任没有做到的细致、耐心、容忍和爱护,但相较之下,我的定力还是不够的。有时候标榜自己爱护每个学生,哪怕确实比别人做得好,但也有很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于是,我觉得自己还应该对后进生宽容一些,我需要找到攻破他们心防的契机,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也不相信有人冥顽不灵。我觉得,从本质上来讲,每个孩子内心里都有向善、向上的愿望,关键看你能否拨开笼罩在他们头顶的迷雾,带领他们走向光明而神圣的自我进化之路。
其实,很多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学生的自我觉醒总有那么多的反复和无奈呢?为什么面对学生的扶不起,我们总是感到疲惫和破功呢?也许有人说这是教育者的修养不到家的问题。但我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以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就要有回报,学生就必须要有进步,有好的改变。这个目的很明确,所以我们见不得自己的失败,遇到教育上的挫折,就忙着找学生的原因,因为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不需要置喙的,所以后进生的诸多不足就成了老师炮轰的导火索。
而持续地关注和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可以激发内在动力的优点,找回自信,学生就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能量,渐渐形成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能量场。如果这个能量场维持的时间太短,就会逐渐衰弱下去,直至消散殆尽,便会发生之前我们看到的那些令人沮丧的事情。而我们要取得教育效果的持久化,就必须想方设法维护这个能量场的存在,使它不断地散发出越来越强的正能量。
任何事情最难的就是长久坚持下去。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老师或家长,都容易在看到曙光的时候,以为自己的付出就够了,现在可以放松了。其实不然,巩固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在接近成功的关键时刻来一个急刹车,多半又会弄得大家措手不及,那一个个好不容易亮起来的能量光圈也会随之很快地黯淡下去。那么,我们前期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作为一名老师,一个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坚持学习和思考是提高专业水平的不二法宝。帮助学生凝聚自己的能量场,则是获得教育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