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继续给大家分享我最近读《必然》的读书笔记以及一些个人见解。
笔记将以书摘和评注的方式呈现。
知化(Cognifying)
很难想象有什么事物会像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那样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未来,我们的日常行为将被彻底改变。人工智能将是一些有界限的实体,而我们能清楚地区分我们和它们的思维。
KK为我们描绘了理想中完美的人工智能的特征:免费,无处不在,并且有界限。毫无疑问,免费是人工智能未来的必经之路,尤其是有了互联网这个完美案例作参考,免费人工智能这块土壤必将催生出一批全新的商业模式。
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其他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它在未来世界中的威力与曾经的“铀元素”相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知化是必然的,因为它已经近在咫尺。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最先为大众所感知的领域有:个性化智能语音助手(代表:Cortana),在线医疗咨询(代表:丁香医生),智能聊天|客服(代表:微软小冰),全自动驾驶汽车(代表:Google汽车)等
2014年以来,雅虎、英特尔、Dropbox、领英、Pinterest以及推特都收购了人工智能公司。人工智能领域的民间投资在过去4年里平均每年增长62%,这个速度还会持续下去。
大公司在新技术到来的时候总是要做点什么,要么利用资源优势提前布局(微软,谷歌);要么等待时机,收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创业公司进行整合。每到技术更迭的时代,上一代已经成为平台的大公司们,无时无刻不担心着许许多多看不见的边缘创新突然爆发。不要怪他们不会创新,对于巨大体量的公司来说,谁有魄力舍弃自己的赚钱业务,而像创业公司一样冒风险去做边缘创新呢(投资人更不同意了;就算免费了的win10,最终也是叫好不叫座的结局)。大公司们能为世界贡献的是整合式创新,收购不同技术公司,利用资源优势推出整合创新的产品(HoloLens,iPhone)。所以,别说被大公司压着没有创业机会,他们才是需要小心谨慎走每一步的大象。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更像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后运行,除了闪现在你眼前的短暂时刻,它近乎无影无形。这种常见的设施会根据你的需求提供你想要的智能水平。
人工智能的未来将是由寡头公司提供的廉价、可靠服务,开发人员更多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服务,制作软硬件产品解决特定的场景需求。就像现在的互联网,有了AWS,AZure,阿里云等平台后,谁还愿意自己花精力和时间去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并考虑各种运维措施呢。创业者们也不要去做平台类的创业尝试,何必要跟大公司玩比资源的游戏呢,人工智能的应用才是一片清澈无比的蓝海。
近期的三大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廉价的并行计算;大数据;更好的算法。
实际上,在这三大突破没有出现的时候,人工智能已经在理论上可行。实践中的计算量之大,即使在芯片性能以摩尔定律的速度上升的背景下,科学家也发现无法在可预见的未来应用到实际中去;况且,神经网络算法需要的训练量也是惊人的,在当时没有如此多的数据可以用来训练。
而近十年内,GPU异构并行计算和深度学习理论的出现,使人工智能计算时间至少降低了三个数量级;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推动了大数据基础技术的发展(如非关系型数据库)。异构并行计算解决时间,而大数据解决训练量,三大突破使得未来十年内人类有望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了。
另外,笔者期待另外两大技术的突破,如果成功会加速这一进程:电池与量子计算。
再过10年,谷歌将拥有一款无可匹敌的人工智能产品。我的预测是:到了2026年,谷歌的主营产品将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能。
盘点下google的产品,在作者目前了解的,只列举领域占有率第一的就有:搜索引擎Google,地图Google Map,手机系统Android,浏览器Chrome,视频网站YouTube。可以说Google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这个时代,数据在一个公司的体量的占比甚至超过了资金,因为数据本身就是价值。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领域,活跃在新闻界的是微软和IBM,但拥有如此海量(我甚至觉得这个词形容都不够)、多维度的数据的Google,一定会在不就得未来在这个领域迅速崛起,拭目以待。
我们想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智慧。与一般的智能不同,智慧是专注的、能衡量的、专门化的。它还能够用完全不同于人类认知的方式思考。
无论算法怎么演进,只要计算机的基本架构不变,其最大的优势就是高出人类十个数量级以上的逻辑计算速度。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性,未来的人工智慧与人类生活的结合前景非常可观。但如果某一天脑科学的突破完全解开了大脑的构造之谜,相同架构的计算机被制造出来,并同时保留了非常值快的逻辑计算速度。。。这样的未来不敢想象,有太多的可能性。这或许就是霍金等一批科学家不断强调必须要人工智能不具有意识的关键因素吧,毕竟再多的可能性,风险意识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个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就不能去做。但这真的是可以阻止的么?我想作为动物的原始好奇心不会答应。
在一个联系超密集的世界中,不一样的思维是创新和财富的来源。仅仅聪明是不够的。商业动机会让与工业力量相关的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它们廉价而聪明,会被植入到所有我们制造的东西里。当我们开始发明新的智能种类和新的思维方式时,将获得更大的回报。
电报、电话、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每一次社会协作方式的升级,都伴随着大量的创新机会,谁能在人工智能的起步阶段找到那些在未来更有利于社会协作的商业模式,谁就能在下一个时代中引领潮流,而随着资本的逐利性以及现有协作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个留给创业者的窗口期不会太长,五年之内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巨无霸公司或将诞生。
我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希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机器人将怎样取代人类: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在罗辑思维的那期《和你赛跑的不是人》这本书中,罗胖提到互联网自己未来的机器人将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淘汰许多的现有的工作,未来,“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或许是护士、理发师一类,需要很强交互能力的简单工种,抑或是中国菜厨师的“味精少许”、科幻小说家的天马行空、美术家的广告设计等急须创造力的工作才能走长久的保证。而在当下看来特别厉害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经验的“高门槛高薪”职业,会首先被创业公司盯上,利用大数据训练出相应的人工智能。试问,再厉害的律师、门诊医生、金融交易员,你的经验能比得上用全互联网的数据训练出的特定的人工智能么?更何况,像律师、金融从事者时刻还得面临一个叫“人性”的东西的考验,而人工智能没有。在享受廉价、专业、快捷、的人工智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好处的同时,如何解决就业问题与财富分配,或许将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