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下对男女的巨大划分或许是我们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积攒了数年,早已顽固不化。身为女性,相较于过去而言,我觉得真的应该感谢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解放(当然,世界上其他国家暂且不谈,仅仅针对我国的古今对比来说)。虽然确实现在对男女社会地位的问题争论已久,但至少当我们回过头去阅读关于旧社会女性生活的书籍时,不难发现那种中国封建礼教吞噬人性下的悲哀,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陈佐千挥挥手说,休想,女人永远爬不到男人的头上来。
这是第一句看本书引起我注意的句子。就这一句话便能体现出旧制度下一家之主对待女性的态度。他们普遍认为男人拥有天生高于女人的地位及权利,本书所讲的陈老爷娶三妻四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我似乎能很清楚地看到他对自己所说话的确信,认定了自己老爷地位的坚不可摧、无可动摇。这一看似约定俗成的观念也是导致最终悲剧酿成的必然原因。
人一说起话来就变得虚情假意的了。
这是描述陈老爷的四房太太之间,在明争暗斗的生活常态下,女主人公的内心戏。
对于女主人公颂莲而言,原本大好前途的大学生活因为自己父亲事业的失败而一落千丈,只好提前辍学,并选择大多数年轻女子都会选的一条路——嫁人。可当继母问她想要做正房还是嫁有钱人家时,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有钱人家。
在这个家里,她是最年轻的太太,自然会多得到老爷的照顾,也免不了其他太太的闲话。不过虽然表面无事,内心却是清楚得很。冠冕堂皇的话语她心知肚明,所以最后她干脆不说。
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有点欣赏她。可无奈最终的人生结局以悲惨收尾,这当然不是她能决定的。现实让她选择了封建制度下的生活,也就没法不去面对这种悲哀。
临走他对颂莲说,你这人有意思,我猜不透你的心。颂莲说,你也一样,我也猜不透你的心。
有一口矗立在陈老爷家里后院的井是这中篇小说的主线。传言之前有两位姨太太相继跳井自杀,可到底是不是真的自愿自杀无人知晓,只不过死去的原因都是一个——红杏出墙。
古代男子三妻四妾似乎家常便饭,也不知他们是否真的想过,男子可以同时和多位女子成亲,却不许女子和多位男子幽会。正是因为男女地位的差异让古人觉得理所应当罢了,现在来看想想都觉得后怕。可那时人们却不觉得有何不妥。反过来看,是不是当今社会一些被常人认为理所应当的观念也会被后人所唾弃,只是我们还处在迷雾之中,没有看清这个世界。
“他”是陈老爷的儿子飞浦,却比颂莲年长,按理来说是正常相处男女朋友的年纪。只是当双方情愫渐生,却无法往下继续发展,让二人悲伤无奈。
颂莲叹了口气,他对我好有什么用?这世上根本就没人可以依靠。
她是清楚自己的遭遇与处境的。是啊,自从亲眼看到自己父亲自杀之后,她便清楚知道这一点了。命运给了她重重的一击,只有依靠自己才最真实可靠。其实她的思想很前卫,确实是受过教育之人,早早明白女人的独立性,只不过那个社会无法让她大展宏图。
颂莲觉得飞浦给了她一种起码的安慰。就像若有若无的冬日阳光,带着些许暖意。
如果这世间存在平行时空,或许在那里,颂莲和飞浦可以温暖的恋爱吧。
活着本不易,能够相互给予温暖的两人才值得走在一起!
只不过这种温暖停留的时间太过短暂,该来的还是会来。
颂莲觉得两个男子手拉手地走路,有一种新鲜而古怪的感觉。
其实我并不太懂作者引出这里是什么意图,当时只是觉得好玩便在书上划了下来。个人猜测是飞浦的朋友对飞浦有种特殊的情感,不过飞浦对颂莲心生爱意。但是具体想表达什么我还是不太清楚,望大神指点迷津。
陈佐千笑了一声,说,那有什么奇怪的,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有些事你不懂的。
陈老爷的回答是针对颂莲对上述情景的提问。表面上看似乎是他懂颂莲不懂。但我想其实老爷也不懂,只是怕在自己太太面前出丑而装出一副自己很懂的样子,好像觉得男人的事情还轮不着女人管。再一次刻画了这位一家之主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他的自视甚高。
人一生下来就有富贵命奴才命,你不信也得信呀。
这是侍奉陈家几代人的宋妈说的。
人各有命,有些人认命后本本分分过其一生,可有些人不认命。
就拿当今社会举例吧,自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马太效应”越来越显著。以前还有出身卑贱但通过努力飞黄腾达的可能,可现在这种可能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资本哪来的活得好的可能。不是说有钱好办事,而是说人在20岁之前的生活经历、学识眼界的确千差万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