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全网关注:
男子因付不起彩礼钱,当街暴打女友。
大家本来的态度是,不管发生什么,男人都不应该打女人。但这次,舆论的正风向几乎一边倒向了男生。
原因是,女方家里不仅要求男方买一套150万的房子,还需要再给女方家30万的彩礼。可男方家庭条件很一般,并且女方商量无果,女方主动提出分手。
但女方又死缠烂打好几个月。不仅找人打了男方,还去他上班的公司闹,使他丢了工作。
最终酿成了一场一个强行“卖”,一个无力“买”的爱情悲剧。
今天,我们就聊聊引发此次冲突的导火索,彩礼这件事。
为什么会有彩礼现象的存在?
从传统习俗上来看,彩礼本质上就是买卖。在古代,结婚不叫结婚,叫嫁娶。女方嫁女儿,男方娶儿媳。
嫁娶彩礼的本质,就差不多等于一次性买断一个女人。
女方父母也认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需要女儿为自己养老送终。女人完完全全成了男方家的人。
那对于现代婚姻来说,彩礼到底有没有必要?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合理数目的彩礼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是有必要的。经济学家薛兆丰说:
婚姻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项经济行为。
对于大多数小家庭来说,维持婚姻的正常运行,需要男女双方共同作出经济贡献。
但女性,会因为怀孕生子,而在家庭的经济地位中处于劣势。
在欧美发达国家,女性怀孕或者做全职太太,会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这足以让一个女性在暂时没有精力工作的前提下,活得有尊严。
在日本,丈夫的工资,会直接打到全职妈妈的账户上。这也是对女性职业自由选择的极大鼓励。
但反观我们身边的女性,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社会对于女性的福利保障并不完善,只能把赌注放在另一半的道德人品上。
经济压力的矛盾,也就转嫁到了男性身上。
这时,彩礼的作用,不仅是对女性职业以及生育选择的一种保障,也是在前瞻性的为男性承担一部分经济压力。
从客观现实来看,没有真正的男女平等,“彩礼”就一定会以各种方式存在着。
首先,男女的人数比例为1.2:1。这也就意味着有17%的男性会成为光棍。
所以男性也面临着一种困境——囚徒困境。
这原本是博弈论里的一个概念,放在现代婚恋市场上可以这样解释:
男性群体都不想掏彩礼的话,群体共同抵制一定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但谁愿意做被剩下的0.2呢?
狼多肉少,男性为了获得更优的择偶权,一定会利用自己最优的资源。比如车、房、或者是彩礼。
彩礼也是男性彰显自身优势的一种手段。
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男性一边骂着彩礼,又一边给着彩礼。
毕竟在这样一个婚姻筛选机制下,谁也不愿意提前被淘汰。
彩礼从现代社会看来,确实略显畸形。
但从它的作用来看,又存在着合理性。
很多情况下,彩礼不单单是两个人爱情的试金石,更是两个家庭是否合适的丈量器。
想要维持长久的婚姻,爱情是基础,门当户对是保障。
婚姻关系与恋爱不同,它本身是一种经济契约,而不是爱情契约。
如果两个人在形成契约之前的条件就没有谈好,也就很难共同去维护婚姻精神。
也有一些小年轻,在谈恋爱的时候,看不起所谓的门当户对。
结果,走到彩礼这一步,风一吹,关系就崩盘了。
“彩礼的博弈”,反映的不仅仅是两个家庭之间价值观的契合度,还有经济条件上的匹配度。
有情饮水饱,在婚姻里真的不适用。
千万别觉得谈彩礼会伤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真正让人踏实的感情,是敢于在明面儿上谈钱的。
“谈钱情变”的爱情,错的不是钱,而是你们的感情本来就不稳固,或者说还没有走到能够进入婚姻的这一步。
女孩要彩礼合理吗?
合理。
毕竟女性不仅承担了生育的风险,还出让了孩子的“冠姓权”。
相比于口头上的爱情保证,经济上的“前置补偿”更能给女孩以一定的物质保障。
男性拒绝彩礼合理吗?
合理。
比如那些女方父母拿了高价彩礼,就为了贴补自家男孩的;完全不考虑男方经济状况,漫天要价,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因为高价彩礼而酿成的悲剧,并不在少数。
2018年,一个在安徽打工的农村小伙,因掏不起30万彩礼费,在酒后抑郁自杀。
2017年,河南一农民陈老汉,为给儿子娶媳妇,欠下了20多万元的外债,夫妻两人新婚之夜,因为彩礼发生口角,新郎在气头上杀死了新娘......
但怕就怕在,男方家庭明明有能力给出彩礼,却用现代婚姻平权观念压制女方,结果婚后一切还是按照男权社会的规矩来。
这样的双标行为,简直比用爱情和道德绑架女方还要可耻。
彩礼、爱情、婚姻,本就没有必然的联系。
绝不是你生我死,你死我生的关系。
它们只是被“有意之人”故意制造成了对立的关系。
有很多夫妻,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
结婚前最好的态度:
谈爱情就是谈爱情,谈彩礼就是谈彩礼,谈婚姻就是谈婚姻。
谁也别绑架谁,谁也别捆绑谁。
要彩礼的女孩,也别觉得不要彩礼的姑娘傻。不要彩礼的姑娘,也不必看不起要彩礼的女孩。
毕竟彩礼只是婚前的一道坎,重要的是还是这个坎之后的婚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