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觉得记住专业课没信心而沮丧,王尧劝我:第一遍就是看个大概,第二遍好好理解梳理,第三遍开始尝试记忆,第四遍第五遍差不多就对知识点很熟悉了,此时想要复述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从第一遍就开始让自己达到复述的程度,是不遵循规律。
这让我想起来我以前听听力,要求自己每个单词,每个连读都要听懂,结果发现连初中的听力我也没办法达到这个要求。这也是不遵循规律。后来听考虫的课,老师说,听的同时脑子里就反映出中文的意思,那是高级口译的水准。一般人只要听到关键词知道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徐豪学习计量经济学时,觉得看不懂就往死里钻。对于这种,可能也是先接受,然后慢慢一遍一遍地应用中理解。因为不会的知识点太多了,一个一个死扣不太现实。只能说最终目标是融会贯通,能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知识的内在本质,但是这不是一遍就能达到的。对于这种知识,第一遍能有模糊的理解就可以了。
相比于学高数,基本上,我是希望第一次就理解到位的,挖掘本质。但是的确是,在事实中,我的极限过了4遍,才算是对极限有了真正的感觉。然而上高中时,我就觉得哎呦极限嘛,不就是无限趋近一个数嘛。就已经我以为自己理解到位了。任何知识都需要反复,重复,才能抵达知识的内核。就像钻东西,不是钻一下立刻就能钻到内芯的,要多钻会。第一遍就算对自己要求极高,那也必须重复,让重复加深理解,让那昙花一现的感悟一遍一遍地重复直到内化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感觉。
重复真的是很重要,这么多年我都不懂。学生时是老师不断布置作业,跟着老师走自然就重复了。我的天,我的三模不好,应该也是因为缺少了重复的步骤。在初学知识时,我领悟快,答知识时能答上来,就能拿分。但是后来融合起来,前面的知识对我来说已经很陌生了,我只记得最后的。然后综合起来全部练习题目时,我觉得很多都不会,连最后那一阶段的因为没有进行重复内化,导致也不熟。考场上什么东西都不是自己信手拈来的,只是模糊有个概念。
一时的理解感悟是刻意练习的基础。没有刻意练习,那些理解感悟只能是短期记忆,就算是当时能够复述出来,不进行重复的话,必定这些宝贵的东西不属于自己。就如同武林秘籍,当悟道精髓的那一刻只是刻意练习的开端,没有后期全身心的重复修炼,这功夫不可能在关键时候施展出来。要让这功夫炉火纯青,就像是走路一样成为自己的下意识行为,而不是临时去想抬腿,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