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是我漫长青春期的一个节点,好像在来到美国之后,时间跑起来了似的。
等待了十年的斯坦福大学的通知书,满心欢喜的踏上了美利坚土地。离开了中国,离开了父母身边,20岁的我学会了质疑,不再随意被鸡汤感动得稀里糊涂,不会再信任所谓的建议与教导,会在课堂上大胆的反驳和质疑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但不会招来异样的眼光,会鼓起勇气去探索所有的未知,不用有种种担心,会挤在career fair的场上争取一点点存在感。
毕业、升学、H1B、恋爱和家庭这些问题是悬在20岁头上一个个失眠的理由。每天走在忙碌的大学校园里,夜深人静时会想想不久前立下的宏大理想,然而睡一觉就忘掉。在美国的校园里,没有学生谈什么远大理想与人生志向,大冢就是简单的学习,简单的愉乐,吐槽一下国家经济和美国总统候选人,然后继续回到自己小圈子里生活,在脸谱上发有趣的事情分享。
每次放假回国,到家里,和妈妈一起去亲戚家串门,就会听到亲友们的议论,她们常常对这个社会上20岁女生有种种潜在的想象要求,或者说20岁的女孩该如何获得世俗定义的成功:回家乡,找个稳定工作,在爸妈身边有个照应。不求成为行业精英,有个固定工作挣个两三千块钱,给自己当零花钱就行。以年轻美貌为最大筹码,成为贤妻良母型温顺可人的软妹子,社会是阳性的,女人干得再拼命都只能是泛泛之辈,翻不起什么大浪。
总之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的好,嫁的好,你就是二次投胎的胜利者,后半辈子不愁。
选择留学就是我一直以为对家里安排顺畅的人生路的一次反省与“反抗”。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虽然迷茫,但人生才刚刚开始,慢慢走,我一定在前进。但是家里父母,不知从何时起,和中国这个急燥的社会一样,染上了焦虑症,20岁就开始规划我的人生,大学毕业后如何实习,如何托人找关系安排工作,工作后如何开始找男友,结婚,甚至我生二胎都列入我妈的议程........
我知道,和我一样对老一辈人这种思想反感的中国女孩不在少数。然而,真正能像我一样做出选择,去拒绝,去自己走出一条路的,却少之又少。我的表姐妹,都是百般抗拒后,或在北广上打拼累了,回到家乡又顺从父母之意,就业,结婚,生子......并且,开始对我说,小城生活也挺好。
然后,她们的子女,从小上各种培训班,英语、奥数、钢琴、小提琴......全部是为了增加将来的竞争技能。
当我在美国大学一堂中小学教研课的课下调查时,我发现,美国小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非常简单,简单到可能是中国学生学前班掌握的知识。如:
1)10以内的加减法
2)1000以内数字的读写
然而等到了高中时,才开始真正的精英化分级,喜爱数学的就给你讲逻辑精算,微积分,不喜欢的也OK,只要基本考试分数达标就好,念大学时,反正也不报这个专业。这就导致了美国的教育给人一种“为什么小学数学程度这么简单,科技和数学人才这么牛,独霸全世界”的感觉。
中国的孩子,本该和美国的孩子一样聪明,优秀,有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去依靠自己选择未来无限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却被家长像制作泥塑一样刻好模板,照着来做就行。最可怕的是,好多家长一手操纵了孩子的人生后,看到孩子没能如愿“成龙成凤”便会来句,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完全看不到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是营造了怎样的环境。
小时候折断了孩子的翅膀,长大了却怪他们飞不高。这个翅膀,就是小孩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思维,长大后会成为他们独一无二的能力。
在美国,我遇到过很多优秀的女性,A师姐从国内Top5的大学毕业后,又申请到哥大社会学,回国后留在北京一个维护女性权益的NGO。读书期间A游历了许多地方,写的游记在网上阅读量不错,编辑找到她约稿,A令人羡慕地实现了玩着玩着就把钱赚了。她是优质的女性,活出了不一样的优秀。并把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了下去。如果一个社会中对成功的定义只有一种,同质化的选择是不是不自由?
今天,在国内有许多对留学回来,海归,变海带的故事。一些朋友也会问我,你留学回来能找一个多牛逼的工作?我说,出国未必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目前想从事的职业不出国留学也能做的。他们会十分不解,啊?那你出国意义何在?
我心里默默说,个人阅历、视野和自我完善。看看更大的世界,在自己身上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当然我知道这些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意义。在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看来做一件事,没有立竿见影的收获,就完全是零意义。
想对所有想要留学,或即将踏上留学国家的小伙伴说,别给自己设限,永远不要!喜欢学什么就去学,喜欢谁就去追,想去哪儿就查好路线买好票。早点出发的人往往是先到达的。想留学就早早开始准备,想尝试另一种生活就先从当下开始。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有人可能跑赢了最开始,但没有良好的身体储备,甚至不能跑完全程。我相信,人生真正持久的收获,一定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的爆发!
“美国投资留学移民一点通”致力于最新鲜、最专业、最有深度的行业咨询分析,加微信haiwaidaka可加入“移民、海外置业交流群”,享受业内大咖在线讲座及高端交流会等多重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