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章
作者:黄石公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1
[典]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注]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译]天道、徳行、仁爱、正义、礼制,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评]道.德.仁.义.礼大致囊括了中华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人生内容,也不出乎此五者。
[鉴]张良凭尊贤敬老孺子可教,得黄石公圯桥授书,研读十年,终成帝王之师,仅用“小怨不赦,大怨必生”一句智慧,助刘邦成就大汉王朝四百年丰绩。
[悟]宇宙之内,天地之间,有一种永恒的主宰力量,在天为道,在地为德,在君为仁,在臣为义,表现传承下来就是礼。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2
[典]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注]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译]道就是人们所遵循的,使自然界万事万物不断处在运动变化中,却不知道它们运动变化的由来。
[评]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日月往来,万物生长,是天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是地利之道。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是人和之道。
[鉴]道包容着宇宙万物。道与物的关系,就如同水与波的关系,水即波,波即水。
[悟]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自然和人为相对应。比如牛马生下来就四只脚,此即自然。套上辔头,穿上缰绳,钉上铁蹄,名曰千里,皆属人为。物贵天然,人贵自然。遵守自然之道,君子务本,君子固穷,皆是回归天性。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3
[典]徳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注]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
[译]德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使万事万物实现自己的欲望。
[评]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滋润万物,是天之德。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通晓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事于君父,信于朋友,人之德也。
[鉴]易:赞助天地之化育。佛:慈悲喜舍。儒:博施济众。素书:顺应自然。
[悟]德就是道的实践。是发自内心的坚持真理。是知行合一。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4
[典]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注]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巜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译]仁是人所亲近和关爱的,有关心、同情的心理,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随之产生。
[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仁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富国之道。
[鉴]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道德规范。其基本涵义是互存、互助、互爱。
[悟]仁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爱人为仁,推己及人为仁,孝悌为仁,由己亦为仁。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5
[典]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注]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译]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它来赏善罚恶,以建立功劳,成就事业。
[评]相对于"仁"来说,"义"是指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事适宜,符合标准,公正、公平。
[鉴]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最高道德规范。其基本涵义是互存、互助、互爱。
[悟]义是儒家道德五常之一。孟子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礼.智一道构成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性,是人们提高德性、实现理想的逻辑起点。仁是爱人,义是助人,仁是博爱,义是广利,仁是尚慈,义是豪举。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6
[典]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注]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译]礼是人们所身体力行的。是在早起晚睡的日常生活中,树立起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
[评]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鉴]礼是规范整个社会的道德行为的规矩和法则。
[悟]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他认为国家必须施行礼治,返于礼中便是仁,仁又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精神具体化和外在话,是贯彻仁的具体措施和目的。礼,也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体现,人类文明程序越高,礼也会越细化。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7
[典]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注]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译]要树立修身立业的根本,就一定要遵守道、德、仁、义、礼这五项根本准则,五者缺一不可。
[评]老子认为,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本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必备的面具,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道德不起作用时,只好提倡仁爱,当仁爱之心日益淡薄时,就呼吁要正义,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礼法来约束民众了。
[鉴]孔子讲的“三十而立”,指立身、立言、立德。
[悟]《素书》认为以道德为基石,以权谋为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只讲权谋,不讲道德,终归要被人唾弃;只讲道德,不讲权谋,也会到处碰壁,寸步难行。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8
[典]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注]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译]德才兼备的贤人,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安定与纷乱的趋势,懂得隐退仕进的道理。
[评]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
[鉴]古往今来,志士仁人不计其数,真正功成名就的伟人,无以不是能预测未来趋势,能洞悉兴亡成败、治乱去留之玄机。姜太公八十高龄仍渭水垂钓以待文王,诸葛孔明少年躬耕南阳以待皇叔,皆是典范。
[悟]中国历史上,能做到“明道,通数,审势,达理”的贤人君子并不算多。兵圣孙武算一个,商圣范蠡算一个,千古完人曾国藩算一个,中唐四朝名臣李泌算一个。另一个便是得黄石公《素书》的张良。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9
[典]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注]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译]真正的贤人君子能隐居守道,等待时机的到来。
[评]君不圣明,不可直谏。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道养德,以待兴盛之时。
[鉴]潜居抱道,甘于隐伏,并非悲观消极地放弃作为,而是沉下心来,修身养性,储学积能,以便时机成熟,成就大业。易经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是典型的外归因。古往今来,诸多有德有才之人,之所以无建树,就是因为没能做到“潜居抱道”,要么怨天尤人,要么随波逐流。人在不得志时正是修身养性储学积能的大好时机,外界的干扰较少,怀才就像怀孕,总有一天会被发现。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10
[典]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注]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译]机会到来,乘势而行,就能位极人臣;得机而动,则能建盖世奇功;如果实在逢不到这样的机会,淹没一生而已。
[评]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计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魏征初事李密,不遂其志,后遇太宗圣德,言听计从,名香万古,乃时至而功成。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鉴]魏晋名士阮籍过荥阳广武山曾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韩非云:势者,胜众之资也。自古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智者从来不与天争,不与势抗,顺势而为方为审时度势。
[悟]天降大任,须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在所不辞。如若不遇明主,牢骚满腹,徒增杀身之祸耳。屈原投江,比干剖心,实则强谏之士,不足为效。单古往今来,有宰相之才者大有人在,然至相位者寥寥无几,非才力不及,实乃时势不济。所以不要以为天下就自己有才,村夫野氓草冦行伍中亦不乏智慧能人,俗语讲没有累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生活是最公平的,差距只在心态而已。
寻经问典之《素书》句11
[典]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注]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译]道德足够高尚,名声就会流传后代,并受到后人的推崇。
[评]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鉴]人生有限,时空无垠,势有不至,运有穷通。只要担当生前事,何惧后世不留名?昔孔子厄于陈蔡,发出“吾道非也?吾何为如此?”的浩叹,陈抟高卧华山,雅名“睡仙”。自古圣贤多寂寞,其道愈高,其德愈远,其行愈清,其名也愈为后世所重。
[悟]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只是理想王国才有。现实中物能尽其一用,地可尽其三利,人若尽其半才已属难得。至于平民百姓,只要心存善念,恪尽职守,虽不能立万,亦可扬名于后世。可惜众人只知为子孙聚财遗金,却不懂得为后代修德传名之理。为了多挣钱,可谓不辨凶吉,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输掉人格,臭名昭著,累及子孙。孰不知生死事小,名节为大,知名度是生产力,亦是把双刃剑。前日一持证心理咨询师欲加入协会,我邀其入会员群,不料顷刻辄退,问其故,曰其于群里见一人,为其世仇之子,仇曾害其家族甚惨,断不愿与此类人与伍!呼呼,做人行事如此,不知收敛,尚四处招遥撞骗,岂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