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记得八月十五那夜角楼观月,云时遮时散,月我见犹怜。初春的第一场雪提前而至,等到元宵节当天只剩残雪依存,竟还有几只大红灯笼顶着“白帽子”在风中摇曳。
今年的这场雪下得酣畅,铺天盖地漫天飞扬,一夜过后厚度可达七八厘米,一片白茫茫。瑞雪兆丰年,好兆头。
说回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第一个月,称元月,宵是夜的意思。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始称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北方吃“摇”的元宵,南方人吃“包”的汤圆,馅料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小时候家里总是有这两种同时上桌,因为妈妈爱元宵,爸爸喜汤圆。等到我成家,这“传统”也沿袭下来,因为我喜汤圆,先生爱元宵。
节前促销,有时店家会现场“摇”元宵,一个圆形盆状器物不停摇动,让干糥米粉均匀裹住中间的馅料(也需用一点点水增加粘度),元宵越摇越圆,有点儿像迷你版雪球上下翻动。包汤圆是和父亲学的。将糯米粉用水和好,分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面团儿,再拍成圆饼状。然后将买来的馅料(一般是黑芝麻)或者自制的馅儿(一般是豆沙)裹进去,封口揉圆,一个小小汤圆即成,像小号白色瓷球静立于案。
两相对比,元宵个头儿大、外表粗砺,像北方粗旷豪放的汉子;汤圆个头儿小些、更细腻,像南方柔情似水的姑娘。但不管怎样,煮完了都白白胖胖香香甜甜。问女儿喜好,答曰外表(皮儿)不重要,内心(馅儿)好即可!
中国人以食为天,每逢节庆也会因时而食,食物也被赋予了各种美好寓意。过年饺子,立春饼,中秋月饼,十五元宵,再加上农历各节气,总是有口福可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