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恢弘的作品,从大场面到细节上展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这段时间内顿河流域哥萨克们的命运。
庞大复杂的历史事实与作者的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长长的而内容充实的画卷。
这段历史正如大河一样壮阔,但就情节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开头以及结尾的部分。
一、
小说的开头是围绕着格里高力对阿克西妮亚的追求开始的,同时也描绘了顿河流域的那种融于自然的和谐快乐的生活,开头格里高力和其父亲一起钓鱼和雨中捕鱼的两个情节让有水边生活过的经验的人觉得非常亲切。这是一个纯真的开始,这样的生活场景放在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哥萨克的生活中去了。
喜欢开头是喜欢这种纯粹的人类情感,这种朴素而充满了人性美的生活。后来政治角斗所带来的流淌红色血液的战争和红色信仰真的是冲毁了这样的生活、污染了这样的土地。在这里作为开头的纯真快乐的生活也许就如同了人类的童年,渐渐地,你就要与污浊斗争或者坠入其中。这样的生活是不能永久的,历史也在过独木桥,谁不用力挤,谁就掉下去。
喜欢结尾是因为我觉得结尾这一部分是全篇最引人入胜的,情节上是最具有张力的。
这篇小说还余下百页左右的时候,顿河军已经完全溃败了,葛利高里没能得到上船逃往外地的机会,于是归降于红军,为了赎回自己曾抵抗过红军的“罪过”,葛利高里在红军中出生入死地打击残余的反抗势力。但是很快就因为没有得到信任而复员回乡。回乡之后,苏维埃并没有放过他, 米什卡极度地仇恨这些敌人。葛利高里渴望回到普通的哥萨克生活中去,厌倦了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希望苏维埃政权可以放过他。
米什卡说:”不信任你!不管把狼喂得多么好,它还是想往树林子里跑的。“
妹妹杜尼娅听到了丈夫米什卡针对葛利高里的谋划,连忙告知葛利高里,葛利高里当夜逃了出去,在同情他的朋友处住了许多天,但朋友的妻子害怕苏维埃找上门来,并且家里粮食无多,最后葛利高里只好离开。
一出门不久,葛利高里被劫持了起来,以为是苏维埃的人,没想到竟是福明领导的一伙土匪。
福明本来也是苏维埃政权里有点地位的人,但是因为余粮收集制对人民的压迫,福明起义反抗,自以为能代表顿河人民的意志,能够再次煽动起一场群众暴动,但连年战乱再加上福明没有领导的才华,即使福明卖力地到哥萨克的各个村镇去宣传,也无法唤起群众暴动的想法。不过,在哥萨克内部仍然有许多暗地里同情支持福明一伙的人,所以在一开始,福明一伙人在遭到苏维埃的追击时能够得到一些哥萨克的帮助,但后来,苏维埃的压力加大,谁也不敢帮助这伙人了。
渐渐地,福明这伙人内部已经觉得死亡的命运已经在头上悬挂着,生活开始放纵,纪律遭到忽视。他们常常抢劫,所以遭到了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唾弃。葛利高里内心受到谴责,他内心是个正直的人,根本看不下去这种队伍的状况。督促福明肃清风气,但是于事无补。很快红军追击上来,福明一伙人被打的只剩下五人。
五人艰难躲避追杀,为了生存的五个人内部也充满了勾心斗角,有人打算杀掉其余几人去邀功请赏,免去死罪。晚上,想这样做的卡帕林被杀死,葛利高里被怀疑与卡帕林一样有异心险些被杀。
卡帕林死掉,剩下四个人。接着,也有感人的兄弟义气,斯捷尔利亚德尼科夫受伤, 恳求大家不要抛下他。
“‘我们带你走,’丘马科夫断然决定说。‘我们带你走,你别害怕!把眼泪擦掉,你又不是老娘儿们。’”
带着他实在走不了了,斯捷尔利亚德尼科夫自己说:“弟兄们!请你们把我打死吧……我已经活不成啦……我已经精疲力尽,再也支持不下去啦……”
下手杀了他的丘马科夫后来痛苦地自责。
剩下三人。意料不到的是后来其他匪帮的残部又陆续地寻来,愿意追随福明,队伍渐渐又壮大了。葛利高里一开始就觉得福明这伙人不会有好下场,早就想好了要逃离他们。他认为:“夏天,他可以从匪帮中偷两匹好马,乘夜奔回鞑靼村,然后带上阿克西妮亚一起儿从那里逃到南方去。顿河的草原广袤无边,草原上没人走过的路、没人去过的地方多得很;夏天里,所有的道路都四通八达,到处可以找到安身之地……”
他果真逃离了福明这一伙人,逃回到鞑靼村,带了阿克西妮亚出来,距离葛利高里的理想的生活近在眼前,没想到很快被红军发现, 阿克西尼亚没有战斗的经验,一下子就被击中了,受伤后的阿克西尼亚一直没有苏醒过来,黎明前不久,她死在了葛利高里的怀里。葛利高里忍痛埋了阿克西尼亚。
失去阿克西尼亚,于他而言,相当于失去一切,他已经神智不清,他躲到了大树林的土窑洞里,在漫长的日子里,葛利高里以雕刻木头和石头来度日。
他还有两个孩子在家乡。
“回家去吗?”
“回家去。”
他对孩子的思念战胜了一切,决定不顾危险回家去……那是他的人生中还剩下的,精神可以依靠的地方。
二、
阅读这部小说可以注意两个方向上的叙述。一个是历史的、前线的,一个是有情感的、后方的。
其实核心还是战争,战争把这两个方向的东西搅在一起。
在第一个方向上,我们可以看到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哥萨克们就在沙皇的权威下被指挥上前线与德国和奥匈帝国开战,这时,年富力强的男性哥萨克就离开了家乡,只留下了妇女老幼。在二月革命之后,沙皇退位,各方面势力都开始争取哥萨克们这股力量,虽然哥萨克们呼吁停止战争,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卷入历史的洪流中,哥萨克们面临着选择,布尔什维克将一部分哥萨克争取了过去,这就包括了早期的葛利高里和后来对白军充满了仇恨的米什卡。但大部分哥萨克还是回到顿河流域开始了抵抗红军的战斗。在小说的篇幅中,着重地表现了顿河流域哥萨克们对于红军的抗争。但同时也塑造了许多英勇正义、有血有肉的红军形象,比如本丘克和安娜。葛利高里也在这场斗争中展现出他对于阵营选择的复杂态度。
第二个方向中,可以看到葛利高里的家乡——顿河边的鞑靼村在战争中所遭到的破坏,以及没上前线的普通人所遭到的战争波及。还有核心的情感线: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与娜塔莉亚之间的纠葛。前线在顿河两岸徘徊,鞑靼村反复被双方占据,仇恨在鞑靼村中累积。米什卡和米吉卡都是鞑靼村里的人,但分属于不同的阵营。红军占上风的时候,红军的忠实战士米什卡到村子里杀害了曾经是地主的人们,其中就有米吉卡的亲人。顿河军占上风的时候,回到村子里的米吉卡,报复性地又杀害了米什卡的亲人。他们的行为都不得到鞑靼村人的认同。
自从彼得罗上了前线,妻子达丽娅风流韵事不断,最终染上性病,然后在河中自杀。跟随葛利高里离开了自己丈夫司捷潘的阿克西尼亚也与利斯特尼茨基勾搭在一起。葛利高里暂时回到后方后,抛弃了阿克西尼亚,回到了家里与娜塔莉亚和好,并生下了龙凤胎,不过后来依然怀念着阿克西尼亚。阿克西尼亚在利斯特尼茨基找到真正的妻子后,也只好回到鞑靼村,暂时与司捷潘和好了。
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尼亚分分离离,娜塔莉亚在每次葛利高里投入阿克西尼亚的怀抱时都会找到阿克西尼亚,不过每次的态度不同。最后一次娜塔莉亚绝望了,虽然又怀了葛利高里的孩子,但决定不生下这个孩子,最后浑身是血回到家里,不久死去。其实一开始葛利高里对于娜塔莉亚没有情感,不过在有了孩子之后,葛利高里也开始爱着娜塔莉亚。
葛利高里的母亲伊莉尼奇娜在家里人死去一半后,心中唯一牵挂的是还在前方战斗的葛利高里。一天晚上阿克西尼亚看见月光下,知道自己行将就木的伊莉尼奇娜在院子里轻轻呼唤葛利高里的名字。不久伊莉尼奇娜便寿终正寝了。
三、复杂的葛利高里
其实葛利高里所代表的也是哥萨克的历史,葛利高里反复地重新选择阵营,与历史上哥萨克们一会儿倒向波兰、一会儿倒向俄罗斯又或者寻求土耳其的支持这种行为本身是一致的。当然了,这与哥萨克的由来密切相关,哥萨克是追求自由的逃离土地束缚的人群体,他们英勇善战,参加战斗要自备马匹,经常表达对不会骑马的庄稼佬出身的红军的鄙夷态度。他们处于政权管束不到的地方,反而提供了他们利用各大政权的机会,因为他们势力强大,其他政权有时不得不与其进行政治交易。
葛利高里第一次在战争中受伤之后,接触到了有红色信仰的人,于是他对于沙皇的崇敬意识受到了冲击。随后葛利高里已经接受了红色的信仰。在对白军的战斗中,葛利高里认识到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很困难的,他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红色信仰。同时,他由于受伤而得到了返回家乡的机会。在家里,葛利高里坦白自己支持苏维埃,顿时就受到了父亲的怒骂!当时他的哥哥彼得罗正在为白军服务,也对葛利高里进行了劝说。无疑地,当时哥萨克们都觉得,红军对于哥萨克是不利的,于是更愿意支持白军。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建立自己的政权,而不是归属于苏维埃。当红军从前方打过来的时候,葛利高里所在的村子开了一次会,在会中大家表示要抵抗红军保卫家乡。在哥萨克们俘虏了本丘克以及波乔尔科夫等赤卫军首领的时候,村民们都愤怒地职责他们背叛了哥萨克,在群情激奋之中,哥萨克们给俘虏的赤卫军判下了死刑。
葛利高里和他的哥哥彼得罗在路线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彼得罗劝说他打消投奔红军的打算。进行了几次与布尔什维克的战斗之后,葛利高里渐渐地憎恨起布尔什维克起来,认为他们侵犯了哥萨克的村庄和土地。到后来,彼得罗死在红军的枪下,葛利高里对于红军的仇恨进一步加深了。不过顿河军彻底失败后,葛利高里就加入了红军追击残部。
诚如葛利高里所想,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很困难的。
在每一次选择阵营的时候,葛利高里都有充分的理由。处于历史中的人们,怎么能够知道最终的书写历史的人是谁呢?假如哥萨克们成功地保卫着自己的顿河政权,从此哥萨克有了自己独立的政权,不再像历史上那种总是像墙头草一样依附于各种势力之中,那么后人看到的历史就会被改写。
后人眼中的“正确”,在当时人看来,确是让人暴怒的错误选择。就如家里其他人都劝葛利高里不要投靠红军,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哥萨克就应该将红军打退。
正确与否,判断的权力在胜利者手里。但就哥萨克们而言,他们打算守卫自己的土地,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自己的生活,而不想苏维埃像沙俄在顿河土地上建立政权,这有错吗?也许是没有的。但是与当时已经在广阔的俄罗斯建立了政权的苏维埃而言,他们很弱小,可谓是在与历史的潮流对抗,即使得到了德国、英国等国的援助,依然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如果哥萨克们胜利,那么葛利高里就不会归降红军,就会被当做英雄。但是他最终还是成为了苏维埃的“异己”之人,他没有道义上的错误,但是阵营的选择本身就使他背负着可能降临的死刑。
葛利高里没有错,错在他没有早早地战死,成为从一而终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战士。错在他还活着,错在他还要从生存的本性出发去进行选择。
就像那种清洗运动中自降身分而保全性命的人,他们不是大家认可的英雄,但从生存来看,称不上犯了错误。
作者所塑造的葛利高里绝不是英雄人物,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形象。他还有粗俗的哥萨克习惯,在感情上三心二意。但他还有传统哥萨克正直、勇敢的气质。
说到他的三心二意,在当下的观念中,是非常错误的。在书里的时代,也不正确。葛利高里就不应该在爱上阿克西尼亚之后还娶娜塔莉亚。娜塔莉亚的悲剧是葛利高里一手造成的,第一次绝望时娜塔莉亚自杀未遂,但后来葛利高里回心转意,这段时光是娜塔莉亚嫁过去后唯一幸福的时光。第二次绝望时,娜塔莉亚真的就死了。
如果要说谅解的话,只能说,葛利高里是一个不屈从于现实的人、直白地表露自己情感的人、敢于追求自己生活的人。当他发现他也许会和娜塔莉亚过上幸福的生活时,便娶了娜塔莉亚。当他发现生活不如意,他还是选择了跟阿克西尼亚出逃。他是个莽夫,情感上的莽夫,他没有考虑到他倒向阿克西尼亚或者娜塔莉亚都会给另一方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
总体来说,最用笔力构造出来的葛利高里并不是一个精神上能赢得尊敬的人。
四、人物杂谈
作者塑造了不少很真实也很有缺点的人,尤其是在哥萨克这边。葛利高里的父亲潘苔莱·普罗科菲耶维奇,在一次战斗中行为不端,被自己儿子葛利高里批评。还有一次逃避战斗,躲到家里的阁楼上,被人揪了出来,完全不是一个有担当的父亲。哥哥彼得罗的妻子达丽亚,沉浸了肉欲的享受中,不端地和各种人勾搭,为了不让公公再阻碍她,她甚至敢于用极端的方式羞辱公公。虽然这在道德上是不正确的,但是她内心却毫不在意,因为彼得罗上了前线,她便忍受不了了。在那个时代,死亡与动乱的压力使得人们一有机会就开始纵欲。
人们对戴绿帽子这件事似乎并不看重,阿克西尼亚被葛利高里勾引,司捷潘只是把阿克西尼亚打了一顿,然后就和好了。阿克西尼亚和利斯特尼茨基勾搭,葛利高里只是暂时离开了阿克西尼亚,后来还是回到了阿克西尼亚的怀抱中。彼得罗本来想狠狠地教训风流成性的达丽亚,但一见面,欣喜的彼得罗一下子就忘记了他的不满。看来他们对戴绿帽子这种事容忍度比较高。
阿克西尼亚对爱情的追求是很坚决的。从娜塔莉亚夺取葛利高里的开始,阿克西尼亚就心中决定,一定要把葛利高里拉回到自己的手里。阿克西尼亚面对娜塔莉亚,就像男性一样有着战斗的气质。虽然在爱情的追求上,阿克西尼亚是刚硬的。但对于爱情本身以及孩子却非常柔软。正是阿克西尼亚与葛利高里的孩子的死亡,使得利斯特尼茨基能攻破阿克西尼亚的心理防线。娜塔莉亚死后,作为情敌的阿克西尼亚却很有同情心地照顾起娜塔莉亚的两个孩子来,使得那两个孩子都把阿克西尼亚当作亲人。
在娜塔莉亚未涉世事的时候,是葛利高里到家里去求婚,纯真的娜塔莉亚一下子就被葛利高里吸引了,以为从此就嫁了出去,构建一个有丈夫、有孩子的世界。但却遭到了无情的抛弃,娜塔莉亚痴情得有些傻,她给葛利高里寄去一封信,请求他回来,又收到无情的回复。后来找到阿克西尼亚,请求她将葛利高里还回来。她的世界里就只有葛利高里,他是她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她就觉得生活无法继续。
说到复杂,还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情感是葛利高里妹妹杜尼亚的情感。杜尼娅这个形象,在很长的前面的内容中几乎都没有浮现出来,而是一直隐在后面。直到她和红军战士米什卡的情感线浮出来后才被人注意的。由于哥萨克对于红军的一般的排斥,再加上哥哥彼得罗是死在米什卡手上的。家里都不支持杜尼娅和米什卡的感情。但事实上,对于杜尼亚来说,爱就是爱,是要与其他分开来看的。在红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后,杜尼亚和米什卡成婚。后来哥哥葛利高里回来,杜尼亚同时爱着互为敌人的葛利高里和米什卡。还是杜尼亚从丈夫那里偷听来的消息救了哥哥葛利高里。
葛利高里一开始参加战争时,杜尼亚还没有长大,受伤回来后,葛利高里评价其出落成大姑娘了。她虽然身处于战争之中,但始终保持着距离,她并不明白那些战争的世界,也不明白阵营的区分。她只是真诚地爱着自己的哥哥还有自己的丈夫。她是书中纯真的形象,爱便只是爱,只是一个刚长大的孩子,与世俗纠纷不同流。在娜塔莉亚与阿克西尼亚的爱情对抗中,杜尼娅充满爱地照顾嫂子娜塔莉亚,娜塔莉亚死去后,杜尼亚也支持兄长与阿克西尼亚结合建构新的生活。那时阿克西尼亚用自己的爱心已经取得了娜塔莉亚诞下的孩子的信任。
作者虽然是站在哥萨克的立场上写下这部巨著的,但是他并没有丑化哥萨克的敌人。虽然也写了苏维埃做得不合理的事情,但那只是在表现真实。而且,书中塑造了不少很值得尊敬的红军战士和领袖。比如死在演讲台上的施托克曼,死在战场的本丘克,宁死不屈、行刑前还传播政治信念的红军领袖。
五、
在小说的结局,葛利高里将武器都丢到了碧波荡漾的顿河里,走在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的土地上,在顿河的对岸,见到了自己的儿子。葛利高里紧紧地拥抱着儿子,儿子吃惊地认出了他,对他保持了一定的抗拒。葛利高里从儿子口中知道,女儿已经得白喉死了。
这就是在整个哥萨克的风云年代中,葛利高里所经历的一切,所剩下的还与这块土地相连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