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输出或者持续输出,除了能帮助自己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意外,是不是也可以为别人提供些价值?
我想非虚构类创作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用自己的话把某些已有知识或是观点再说一遍,以教为学,做知识的搬运工;另外一种就是叙述自身的经历和感悟。
单纯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搬运工也是可敬的,但是单纯的经历和感悟大概就没有多少用,别人看了以后会觉得:关我什么事。除了一些多变而柔弱的情绪,我们大概更需要一些关于生活本身的很实际的解决方案。所以把经历深华为某种思想或者让其有普适性是很重要的。
有普适性的东西都没有什么个性,它的初衷并非帮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走出困境,只是让一些人知道另外一些人面对的困境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应对的。这里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只是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要输出,因为输出就有人会看到,就有人得到提示,输出就是李笑来说的无差别的大爱——文章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难说有一天就帮到了某人。
我曾经发过一个朋友圈,大意是这样的:真实经历的痛苦是有价值的,毫不留情的剖析自己,展现自己真实的痛苦,以及自己应对痛苦和至暗时刻的方法,都可能对别人的生活产生指导,这就是痛苦的杠杆,痛苦找到了杠杆就找到了意义,这些痛苦就会变成闪闪发光的金子,是别人的也是你自己的。
这里不是说刻意要去指导别人,仅仅是是真诚的叙述痛苦,发现自我,建筑自我。当真正叙述开始发生的时候,自己的痛苦也就慢慢释然了,痛苦和叙述是两套逻辑,这两套逻辑在大脑中是相互制约的。而别人能不能得到提示,那其实不关你的事,因为叙述完毕以后,你的痛苦就已经变成了无差别的大爱。
所以我在想,写文章读文章的时候,过多的考虑价值,功能,效率,利益,差异等诸如此类的词汇,其实是有点误入歧途。我不否认它们的重要性,但它们都缺少了让人恍然一悟的直击内心的提示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还没说到标题中想谈的事,其实前面都在说明我的叙述动机,以及以什么样的角度说事和说到什么样的程度。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小镇青年,实在有太多需要话要说,我的同班同学或者是同样出处、没资源、没背景、没土地、在城市里毫无安全感的小镇青年,要么早已经在人流中不知所踪,要么就是仍然过着痛苦的上班接娃的打卡生活,能小有成就的太少太少。
我在想,我们到底错在哪里,要遭受时代的毒打。为什么我们会在城市里像落叶一样颤颤巍巍,举步维艰。是我太矫情吗,难道日子不都是这样过,我真不信。我只想找出我们错在哪里,以便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建筑起小镇青年的自我。
这事要说就太长了,有时间我很可能会写个连载,叙述一个或者几个真真实实的小镇青年的城市生活,以及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这篇文章就暂且不说这么多,只说几个点——关于教育、观念、物质和目标。
我们的父母大部分是工薪阶层,工薪阶层是被奴役的一代,做着相对机械化的工作,自我价值感很弱,所以自然而然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自我价值感越弱,这希望就越迫切,一个孩子从小就要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学习不好就是对父母的伤害。除了那些漂亮的或者不漂亮的期末考分数带来的悲喜以外,学习的真正目的,我们从未知晓,自己的自我价值也在父母的占领中消耗。
在教育中,良好的目的一定比强硬的手段更重要,我们经历过残酷的手段,却从未被培养良好的目的。所以当这些手段不再强硬的时候,我们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我们可能崇尚一些父辈的观念,但是这些观点充其量也就是破碎的一些小点,散落在我们单纯的脑海中,我们要把它们连成线,做成面,拉成块,跨越时空的来指导改变我们的生活却是需要穷尽一生的努力。
我常常听到或者看到有人顿悟,突然间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我真心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我也听过万维钢解读的还未被翻译成中文的《第二座山》,如果说自我是第一座山,使命就是第二座山。我就是那种第一座山第二座山一起爬的人,使命找到了,自我也就退去了。
在物质上面,我们是相对匮乏的,虽然也吃饱穿暖,但也穿过缝缝补补的裤子和表哥的旧衣服。物质匮乏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把注意力焦点集中在这个点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自残效应。对于一个有目标的人来说,物质多寡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一个迷失方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也许就是物质。
在当今这个一切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时代,有多少人崇尚物质,有多少人迷茫,可见一斑。
正因为物质匮乏,又缺乏目标,我们反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物质上,更因物质而自卑。而更惨的是,我们是在一个即时反馈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也很难延迟满足,需要通过物质来即时补偿内心的痛苦,所以越痛苦就越穷,越穷就越痛苦,这是迷茫的小镇青年或者迷茫的贫穷者都经历过的负反馈路径。
错误是有叠加效应的,虽然网上常说:每一步都不白走,每一步都算数,但是实际真不是这么回事。在错误的叠加中再回归正确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大到轻易就浪费了10年、20年,甚至积重难返,而别人只用停在原地就远远的超越了你,所以小镇青年才会这么艰难。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但我很长时间都是一个迷茫的人,有时候努力,有时候及时享受,有时候即时补偿自己,所以很长时间也没有逃离过去的这些阴影,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最近情绪有些不稳,麻烦接二连三,关于工作,关于方向。故以此文简单梳理下自己犯过的错,走过的弯路,求不要再重蹈覆辙。
关于小镇青年,我想定义下——第一,没有土地,不是农民,所以没有“根”,这个“根”就是农民才有的那种深深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背后的逻辑是可以不靠任何“人创造的系统”而可以活下去,所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小镇青年没有;第二,在城市边缘地带,非城市原住民,可能付出了很多代价在城市定居,但仍然有种“身是客”的感觉,这种感觉背后的事实是缺少城市资源,你几乎不可能去依靠什么资源来助力个人成长。这两点就定义了小镇青年,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是农民,或者是走出农村的农民,父母是工人。大学时候我曾写过:我们离开了土地,却未被城市接纳,像落叶一样,藏着永恒的乡愁。这就是小镇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