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莆田哆头蛏节的例子让我对「文化母体四部曲」以及它为品牌带来的作用和意义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进入母体,占领母体中的核心仪式”是品牌成为人类风俗的关键,也是品牌获得强大生命力的开始。也让我对「品牌寄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品牌寄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品牌寄生,另一个是产品寄生。品牌回到母体、壮大母体的投入是「品牌积德」的行为。
一、莆田哆头蛏节活动,第一步:寻找母体
文中写道:“活动前,我们走访了整个哆头村,从村头到村尾访谈了当地最年长的老人,拉着当地文化部门同事详细了解坊间故事,翻阅数十本古书杂文,发现蛏农们一直有着‘祭拜吴圣天妃’‘蛏池取圣水’祈福哆头蛏丰收的古老习俗。每当哆头蛏播种季节来临时,蛏农们就会连夜前往兴角山拜求‘圣水’,将‘圣水’洒在自家蛏田祈求哆头蛏永远丰收。”
这里让我看到了寻找母体的过程,走访村落、访谈相关人士把当地文化挖个底朝天,从中发现「蛏农们」(母体执行人)「约定俗成」的活动:连夜前往兴角山拜求圣水,并把圣水洒在自家蛏田。
这个「约定俗成」的活动有约定俗成的祈福仪式:祭拜吴圣母妃、蛏池取圣水、洒圣水;约定俗成的时间:哆头蛏播种季节;约定俗成的地点:兴角山;
这些「约定俗成」的仪式的背后是“浓厚的文化根基”在做支撑,这些传统仪式和文化通过「蛏农们」代代相传延续下来,是每年到了“哆头蛏播种季节”来临之际都会自发卷入、无意识地去做的事。祈福仪式就是「蛏农们」这一群体独特的母体行为。
找到了这个「母体行为」,也就为哆头蛏节找到了可以寄生的「文化母体」。
二、莆田哆头蛏节活动,第二步:回到母体
文中写道:“创新的前提是守旧。文化母体以仪式和符号的形式体现,并且有其约定俗成的时间、仪式、道具。我们不创造新的东西,只是改造老的东西。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这个母体并回到这个母体,牢牢寄生其中。”
本书第48页写到:“如何实现品牌寄生呢?通过改造并占领特定文化母体中的词语、符号和仪式。”
这里让我明白,「文化母体」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它属于精神财富的范畴,它的载体是「仪式」和「符号」。也就是说,透过仪式和符号能够反向看到「文化母体」对集体潜意识的影响,找出必然发生的集体无意识的行为。
同时也让我看到正向的思考路径,找到母体之后要做的是找出母体中「约定俗成」的时间、仪式和道具,然后“改造占领母体”,也就是在母体行为发生的时候通过仪式活动把品牌植入母体中。
这里很关键的点是:“创新的前提是守旧”,创新是对旧的东西的改造,而不是创造出一个完全全新的,见都没见过的事物。这让我注意到,其实所有的创新都是对「母体行为」所使用的「母体道具」进行改造,而非颠覆或凭空创造。比如,电话的出现是因为人有沟通和传递信息的需求,过去的「母体行为」是写纸条,通过飞鸽这个「母体道具」传输,现在的「母体行为」是打字/说话,通过微信这个「母体道具」传输。
从日常生活中察觉到「母体行为」的存在,并发现「母体道具」可改进的点是创新的关键,对「母体道具」的创新和改进,其实也就是「产品开发」。
文中写道:“在听取当地百姓意见,并与当地会长、村中长者反复沟通后,我们基于当地祈福的传统习俗,对有着600多年历史文化的哆头蛏节的祭祀祈福仪式进行唤醒、还原和放大,即:‘凌晨蛏池取圣水、圣水巡游、圣水祭祀三献礼、蛏田洒圣水’。”
这里让我看到,“改造占领母体”的思路,通过前期确定母体,找出母体中「约定俗成」的时间、仪式和道具,然后对母体「仪式」进行改造,也就是结合过去的传统习俗将「仪式」进行“唤醒、还原和放大”。
前文可以看到,「蛏农们」过去都是自发的个人行为,并不会形成规模性的集体活动,他们只是按照父辈们延续下来的方式做,对这一传统习俗并没有完善全面的了解。就像,我们对「春节」这一传统习俗也并没有完善的了解,并在做的过程中完全还原传统习俗中的「仪式」,只是根据自己的已知去做。
蛏农们过去的祭祀祈福行为也只有“蛏池取圣水”和“蛏田洒圣水”这两大仪式。项目组队对这「传统习俗」“唤醒、还原和放大”方式是,增添仪式活动,把仪式中的动作做全,配齐仪式中所需要的道具,像打造“道场”一样举办这次祈福盛事。
这里让我对「仪式」以及「道具」的理解有了改观,过去我会认为追求仪式是非常花钱的事情,而且活动结束了,这些东西不再使用了,像是一种浪费。这里有两大误区,第一觉得浪费是因为没有“重复”的意识和习惯,如果第二年重复使用,年年重复使用,就不存在浪费这一回事。第二,“道场”的打造其实也是华与华价值之轮中「体验」的部分,集体活动带来的价值是参与的过程创造出的共同经历和回忆,以及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氛围和体验。其实这些行动都是指向情绪的,制造盛事,也是制造盛大的情绪场,这也就是华杉老师在前文写道:“情绪到位、感觉到位,才有效果”的道理。
三、莆田哆头蛏节活动,第三步:成为母体
文中写道:“文化母体四部曲的后两步非常重要,因为到了这一步,就已经让品牌成为人类的风俗,活进文化母体也就活进历史和未来了,在华与华方法中,我们称之为‘品牌风俗论’——让品牌成为一方人民,甚至全人类的风俗。”
这里让我明白,「品牌寄生文化母体」的意义是为“品牌成为人类的风俗”做铺垫,先是融入“一方人民”的传统习俗,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全人类的风俗”。
这让我对文中写道的“任何事业都是乡土的,要留住我们品牌的乡愁。生意不只是企业的生意,更是一方百姓的生计”以及“在企业的事业之上,必有一个母体事业,就是社会的事业、人类的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里让我充分地看到,举办「营销日历」活动对于企业内部的意义,通过「营销日历」活动将品牌寄生在「文化母体」上,企业的事业也从过去的老板个人的、团队的事业转变成了社会的事业,人类的事业的高度。当站在「母体事业」的高度去做事的时候,通俗点说就是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企业所做的事情不再只是停留在履行职责和义务的层面,而是把社会和人类的事情当做业务去做,这是完全不同的初心和使命感。以这样的发心去持续做,“品牌成为人类的风俗”也只是时间推移下的结果。
文中写道:“哆头蛏节现场,莆田餐厅创始人方叔叔现场发布了哆头蛏官方‘蛏霸’标准,并在蛏田立下了莆田专属定制的哆头蛏地标及蛏霸标准的认证牌。这样,通过一系列的仪式,莆田哆头蛏节就有了可传承的符号,‘蛏霸’也将莆田餐厅与哆头蛏节牢牢绑定在一起,而且以后只要举办哆头蛏节,都会引导大家来到蛏子地标,这里也就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这里让我看到,对于举办“莆田哆头蛏节”的活动来说,成果物有三个,其一:完成“蛏霸”符号的寄生;其二:立下具有打卡属性的哆头蛏地标;其三:发布“蛏霸”标准与认证牌。这一下子就将哆头蛏与莆田餐厅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四、莆田哆头蛏节活动,第四步:壮大母体
文中写道:“莆田餐厅倾力打造的哆头蛏节,不仅帮助哆头村建立起自己的‘哆头蛏’品牌,帮助产业增产、蛏农增收,更是让海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哆头蛏,并且能够吃到来自原产地的好食材。投资母体就是品牌积德。品牌积德不是捐学校做慈善,而是回到母体、壮大母体。当你的品牌获得了一方人民的支持,那就是品牌积德给你带来的壁垒!”
打造哆头蛏节活动的细节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举办这场祈福盛事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而且它并没有非常明确实际的物质回报,像是一种“立德立名”做善事的行为,这对于对盈利和利益有追求的企业而言,是不愿意投资的活动,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显著的回报。
但是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是:“扶持了一方百姓的生计,也让更多的人知道哆头蛏,能够吃上原产地的好食材”,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这件事也会获得产地人民的支持和在外漂泊怀念家乡味道的游子的喜爱,并且也将文化传播了出去。
我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华杉老师在本书第242页讲道:“大家一定要学会无我,耕耘归耕耘,收获归收获,不要太过注重眼前的利益,人生就是不断的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