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在张祖庆老师组建的QQ群作文聊天吧里的一次读书分享,一篇旧文,为坚持每日更新而发)
非常感谢主持人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参与本次读书分享交流活动。也希望手边有《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老师,打开书,我们一边重温何老师为我们构建的写作教学课程理念,一边一起进入这次分享交流。
读这本书时,感到最好的读书不是在读文字,而是去实践,去做。
本以为这本书读起来会比较快速一些,轻松一些,翻开书却发现前半部分的理论框架,就像一次头脑风暴:重视运思过程的指导;化整为零的习作教学方法;指导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巧用“流水账”;百字微作文课程的变通与推进;“循环式”语段修改训练;写作认知负荷理论……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技法分布在写作教学“进行时”的大的理论框架中。让人读书时,既想快速通过,期待着看到更多更新的方法,可以尽快运用到自己的习作教学中去,同时也觉得应该放慢读书的节奏,细细整理一番,理清层次,读到深处去,反复思考验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发展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在学生习作的全过程中进行呵护陪伴和鼓励?
就这样,读着,思考着,也在悄悄改变着,我开始在课堂上关注头脑风暴式的集体思维训练对学生个体习作的影响,开始有意无意地运用书中提到的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操作流程,开始反思在学生习作的每一个阶段自己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方法激活学生思维?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写作现状他们的写作困难?如何给予他们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读、思、尝试,在阅读学习《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过程中,常常相伴产生。
二、这本书让“我”逐渐变小,逐渐融入学生。
第70页:“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教学设计观”。读着读着,突然有这样一种感悟:教师精进教学、提升自己教育水平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放低自己身份甚至舍掉自我,融入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在一点一点变小、变小,而学生在心中日渐变大、变大——他们的学习快乐、烦恼、困惑,乃至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他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在自己的心中越来越明晰起来,我们和孩子成为同行的伙伴。这时你会惊奇的发现,一片新的天地从此展现在眼前。
对于77页所提到的讲授法也有新的感受,那就是习作方法的讲授不是理论灌输,而是通过故事、类比、游戏或者儿童讨论,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以及老师要传递讲授的方法。
在写作教学“进行时”的日常训练中,读过循环式的语段修改训练、五阶段提升修改训练、和听说读写一体式优化写作训练这几节的内容,会发现何捷老师用一种文火煲汤式的慢慢浸润,慢慢的影响孩子,让孩子学会怎样修改,怎样读报评论发表观点,这样的习作教学,真正把孩子放在头等地位,放在心上,尊重体谅孩子的习作难处,时常在孩子觉得困难的地方扶一把,这样的教学耐心细致,充满温情,让人感动。
对于书中第100页到116页讲到修改习惯的培养流程,印象极深。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引导与说教的明显区别:方式不同,前者以生动的故事打动人,后者用大道理去灌输,前者力求轻松幽默,后者看重内容本身。
不由得心生赞叹:原来修改习作还可以打开学生心中的交际大门,让孩子成为一个积极乐观、乐于表达的人,真诚、不小气、有胸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文字修改训练和反思之中。
以前常在网上听何捷老师的公开课,觉得何老师教学机智灵活,习作教学功底极深,而读过本书之后,不由大悟:功夫在课外,精彩不止在公开课的四十分钟里!
三、帮助我们建构立足于本班的习作课程
在读第85页到99页时,书中提到的微习作课程建设立足于儿童,基于学情,实行课内外双轨并行。各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新鲜的习作训练项目、训练方式就像万花筒一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不由得想赶快去尝试一番。由此想到,教师想要提高作文教学方面的能力,需要积累,积累每一类文本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写作误区,每一个学段孩子大体可能达到的习作能力水平,以及各种指导方法、策略、工具……。此外,学习或者说阅读本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让写作教学“进行时”成为一种教学设计的工具,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可以操作,并由此开发设计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针对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案例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照搬一个个文中提到的写作课例和方法。
写作教学“进行时”的基本模式,就像是一块块积木呈现在一线老师面前,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在日常习作教学中,自由创意组合,搭建属于自己的习作教学课程,设计出有个性的习作教学。
写本文时,还在读第一遍书,也许因为场依存式的阅读学习习惯,许多内容还没有融会贯通,感悟比较浅,还需要整理出一个大的框架来,不当之处,请何老师和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写于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