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运气:好运和精英社会的神话》,作者罗伯特·弗兰克,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他还有一本书叫《牛奶可乐经济学》。
弗兰克开宗明义的就说,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对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他认为运气定律有三条,简称运气动力学。运气可以放大、可以累加、竞争越激烈越需要运气。在高手成群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上古人类比文明,中古人类比智慧,现代人类比运气,可能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了,因为“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而这种“有准备的头脑”实在太多。反过来,你在某个领域拼的是天赋和努力,恰恰说明这个领域的冷门。而且,就是天赋也是运气使然,不是么?天赋和受精卵的基因突变和传承有没有关?和家庭有没有关系?那么,一个领域连天赋都不需要,这个领域就太低调,太冷门。
对于一个成功的人生,决定命运的可能多多少少都是既有关键决策、努力奋斗,也有运气的存在。许多人本来就是通过努力奋斗才走到成功的这一步。“你要有多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就是这个道理,似乎也是这个时代的座右铭。如胡适所说,就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然后不知不觉间就发现自己走得还挺远。许多人也是通过关键时刻的理性决策走向成功,无论是乔布斯,还是马云,商业帝国的初始阶段,必然有关键决策才能让他们的团队保持正确的战略方向。运气的成分也是非常重要,人生其实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一个个的试错,成功者就是恰恰在关键时刻避免了错误,“试对”了。所以说,“成功者的经验往往是幸存者偏差”。
胜者为王或赢家通吃,其实就是客观上的运气加上主观上的努力。有时候两个甚或多个竞争者的方向在战略上都有道理,谁赢,谁的方向会被历史书写成绝对正确。所以说,这只不过都是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运气之下,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运气是概率游戏,单个事件的运气个人确实是无法左右,但这个概率游戏放在人生这个大的时间框架中还是有的玩的。十件事,其中每件事成功概率是10%,那么仅就一件事的成功率而言,努力者比不努力者是不是玩的次数要多?这就很简单说明努力能带来玩概率游戏的次数更多,那么成功概率也会高。如果十件事,现有条件下无法判断成功与否,以及成功率,那么试错越多也同样比次数少的成功机率高。这就是努力的好处。努力是怎么来的?大家都拼努力是不是运气一样?绝对不是。只有在好奇心驱动下的努力才能增大成功的概率,还是上面十件事的例子,好奇心重的人必然比好奇心小的人更愿意试错,“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成功不是更大?注意,我所说的是可重复的、相对概率最大、决策最优的成功率,不是极少概率达到最大成功那种不可复制的完全概率的游戏结果。强调一下,好奇心如果不行动等于没有好奇心。最后,好奇心小怎么办?试试多维跨界学习和思考,实在不行,就老老实实做一个平淡如水、抱残守阙、大智若愚者也非常不错了。
牢牢记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段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我们看待运气同样如此。深深知道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会大相径庭,但可能都是正确的。在一件事情成功之后,回头看时,多想着可能是运气的结果;向前看时,坚信自己的努力和耐心会有回报。还有当局者和旁观者的角度,有一个西班牙人去买彩票,说买尾数48的,结果中了大奖,记者问他时候,他说他连续7天做梦都在做7×7,于是选择了48,记者奇怪说为什么啊?西班牙人回答7×7等于48啊。西班牙人中奖的故事同样如此,作为当局者,他终会明白7×7等于49,自己的运气是那么好;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能觉得这个西班牙人当初的错误必然会给他带来中奖的结果。我们过去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为了逼着所有人把自己的潜能用尽,故意不告诉我们世间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问题出在许多教育者把这个逻辑链条给绝对化了。好像“只要”做到了一二三四,就一定能顺理成章地获得五六七八。所以这个逻辑链发展到极致就变成了:你不成功,一定是因为你没有努力,你不够优秀。要知道现实世界是这样的:就算我完美了,那人也未必爱我;尽管我提升了,也不一定会取得什么成就;即便我懂得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可能只是微弱的上升。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还能依然坚定地去做一件事,这恐怕才是一流智力的标志。
成功者是幸运者偏差,马太效应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幸运者必须要回报社会。常怀感恩之心,明白“富而好礼”,是幸运者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