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引发行为改变的第四个原则——情感激发。
经常有人说: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是,作为理智的骑象人和作为情感的大象,都有各自的主张。可大象的力量要大得多,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大象的特点之一。
我们常说:让改变发生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个词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你得先让大象有所触动,它才能听得进去道理。
在咨询室里,如果来访者跟我说:“道理我都懂。”那我就会想,坏了,这个咨询没起作用。
因为,当他说“道理我都懂”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说:“你说的道理我不想听。”他已经把道理放到了很远的,跟他无关的位置上了。
为什么?肯定是没有触动他的大象。
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如果没有情感认同,就不会有改变的发生。
大象既容易被焦虑、恐惧这样的消极情感触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这样的积极情感触动。
可是,到底怎么才能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带来改变呢?
越自责,越放纵
人们习惯的方式,是用焦虑恐惧,也就是用恐吓的方式来促成改变。
原因是,焦虑和恐惧的力量最强大,最容易被激发和控制。比如:
在学校里,老师用批评来让学生听话;
在工作里,公司用末位淘汰制来让员工努力干活。
我们也总是习惯用自责的方式来给自己压力,觉得这样能促成进步和改变。
每次面临改变的时候,我们都会分裂成两个自我:一个上进、正义的自我,一个堕落、邪恶的自我。
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经常会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和内疚就这么产生了。
我们本能地相信,内疚和自责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改变。就像小时候,我们淘气、偷懒,严厉的老师或者父母就会监督我们做作业。
成功学也是这么喊口号的:想成功吗?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你可能也会经常说:最好能把自己骂醒,如果不能改变,那一定是你骂得不够狠。
可是,内疚和自责能推动大象改变吗?当然不能。要不然我们也不会一边内疚自责,一边拖延着不愿意改变了。
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在于:很多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吸烟、乱吃东西、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而产生的。
现在,内疚和自责增加了你的焦虑和压力,那你会用什么办法处理它们呢?当然还是吸烟、乱吃东西、拖延这些老方法了。
所以,越是自责,你就越容易放纵自己。这就陷入 “放纵——自责——更严重地放纵”的恶性循环。
有人说,为什么我越自责就越拖延了呢?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一个禁烟广告的实验。
广告上画的是两片黑黑的肺叶被香烟烧成了一个窟窿。这个广告非常恶心,大象一看就会被吓到。
可是,广告的效果却不如想象得那么好。为什么大象明明被触动了,却不起效呢?
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你吸烟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减压。可是看到这种广告,你的压力会减轻吗?不会,相反,你变得更焦虑了。一焦虑,就来根烟压压惊吧。
用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来激励大象,大象只会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你的自尊,让你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
你要知道,那个你责备的自己,也正是那个要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如果你都已经把自己骂得士气低落了,那你还哪里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
也许你要问:真的是这样吗?我看过周围有一些人对自己要求很高,有很高的效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难道不是把内疚和自责当做动力吗?如果内疚和自责没有用,那他们又是怎么维持对自己的高要求呢?
大象能听懂爱
我的心理咨询老师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太太。无论从哪点来说,她都跟温柔善良扯不上关系。
第一年学咨询,她就一直在批评我:你这里说得不对,那里说得不对;你又没有思路;你只在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等等。
那段时间,我的士气很低落。这里既有对自己总也做不好的愧疚,也有对老太太不近人情的不满。
可是,这种愧疚并没有让我更努力地学习。相反,看到心理咨询的一堆学习材料,我还有些犯怵。虽然我一再责怪自己不够努力,大象却总也迈不开步伐。
一年的学习快要结束了。在课程的最后一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她的老师——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的一些事。
她说:她年轻的时候,有一天拿着个案去找米纽庆督导。她做的是一个希腊家庭的来访者,人很多,过程也很乱,她好不容易控制住了场面,但也没有很出彩。
听她报告完个案,米纽庆就让其他学生提意见。
这些欧美的学生,纷纷说她做得好。其实他们是觉得,一个亚洲的小女孩,又有语言和文化差异,能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
米纽庆没说话,静静地听完大家的意见,他开口了。他说:
她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你们说她做得不错,其实是在说,她只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了。
听米纽庆这么一说,大家开始认真地思考,提了很多批评和建议。
老师说:“现在米纽庆已经去世了,我也老了。我要把他教我的东西告诉你们。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爽的。如果我只是表扬你们,那我其实也是在说,‘你们只能做到这种程度了。’我不停地批评你们,挑战你们,是相信你们完全能做得更好。”
那一瞬间,我心里的那只大象就被触动了,我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从那天开始,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提高了。这种自我要求并没有变成内疚和自责,更没有变成一种负担。相反,它的背后有一种“我能做得更好”的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里,有老师对我的期待,也有我对老师的认同。在这种关系中,批评变成了一种信任和期待。
第二年,老太太还是那么严格,对我还是有很多的批评,但是我对批评的感觉却变了。严格的要求还是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它也变成了动力。
所以,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这种高要求背后,你对自己究竟是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感情,才是触动大象改变的力量。
我曾遇到过一位谴责自己的高手,我们叫她欧阳吧。欧阳的公司有很多优秀的同事,他们大都是从国内外名牌大学毕业的。
欧阳总是在跟同期进来的同事做比较,总是觉得同事很聪明,而自己很差。她经常会跟自己说:“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你要混到什么时候?别再堕落了!”
在我们咨询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处于“道理我都懂”的阶段。
我跟她说,人有很多面,不能这么简单地比较,甚至问她这种比较和自责对她有什么好处。这些都没有用。
欧阳的改变,同样来自情感触动。
那一天,我问起她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种对竞争的焦虑,她就回忆起了她的童年。
她是在机关大院里长大的。同龄的还有另外两个小女孩,都很漂亮乖巧,而她觉得自己长得一般。
这三个孩子的妈妈,经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孩子。妈妈们是在暗暗较劲,而她的妈妈,又是一个好胜心很重的人。
每周六,她们三个人都会去一个地方,跟着一个老师学弹钢琴,三个妈妈则在旁边对她们品头论足。
有一天,她的琴没弹好,错了好几个音,妈妈非常生气。
以前,都是妈妈骑自行车接送她,那天天很冷,妈妈把她从自行车后座放下来,自己骑着自行车往前走,她就在后面一边哭,一边追。
说起这一段,她委屈地哭了。
她说:“从那以后,我就特别害怕去学钢琴。每次去那边,我都觉得,这三个妈妈就像三个将军在那边指挥坐镇。我们像是三个小兵,在前面战战兢兢地奋力杀敌。”
我问她:“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如果你是自己的妈妈,你会让自己参与这样的战争吗?”
她说:“我绝对不会。”
我说:“可是你现在就在让自己参加啊,只不过战场不一样了而已。”
她沉默了。
从那以后,每次遇到想跟同事比较的时候,她都会跟自己说:不要再参加这个愚蠢的战争了。
也许,她以前也这样劝过自己。但现在,说这话的时候,她心里的大象被触动了。
现在,她心里多了一样东西:对自己的爱和怜悯。她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我谴责,也知道这并不是她想要的自我谴责。这是她妈妈的需要,不是她的需要。
而这种理解,是驱动大象改变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你对自己还好吗?想起自己的时候,你是带着厌恶和憎恨,还是带着爱、同情和期待呢?
如果你还在内疚和自责中自我折磨,也许,你就应该放弃和自己之间的战争了。就像一个士兵终究要解甲归田一样。
大象也许听不懂你说的道理,但它能听懂爱。
它会很清楚地知道,你爱不爱它。只有爱,才会让它心甘情愿,为你上路。
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