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充当说教者、批评者、指责者
请回顾你每天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不是以下的内容
"快点快点,抓紧时间,真受不了你了,"
乖点,听话不要挑食,注意安全,作业做完了吗?
今天在学校表现如何?老师批评你了吗?
父母这是在扮演说教者、批评者、指责者、万能者,高高在上!设身处地的想,每天上班,老板总以这种口吻对你说话,你有何反应?如果每天有个棒子在头上敲,你会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我们与同事朋友说话却不是这样呢?
父母一旦丢失了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那种接纳、包容,赞赏、鼓励的心态,挑毛病、找缺点就成了家常便饭,有句话说"缺点不说不得了,优点不说跑不了。"
父母的食指一天天生出去,孩子头也一天天抬不起来。时间一长,孩子可能变乖了,但好奇心创造力也一并"变乖",他害怕挑战,更害怕失败,自信心在父母挑剔中慢慢消退,自卑感一天天增强。父母的爱慢慢变质----爱的是自己心中那个"好孩子"的形象,慢慢的很多父母哀叹:"恨铁不成钢"。
2.重智轻德
父母重视学业,忽视情感和心灵成长。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常为了几句话,在学校表现如何?考了多少分?老师批评了吗?班上某某多少有多少分?
有多少父母会为问孩子:今天心情如何过得开心吗?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父母的这种关注导向会令孩子也形成重学习。一旦学习成绩下降,他的生活之间就垮了,很可能导致厌学,如果只有分数和成绩做孩子的支撑,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就会认为父母不是真正关心他。
3.脱离孩子的实际,期望值过高
不从孩子的具体实际出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没想到望子女成人父母生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只盯着考前几名上重点小学,中学,大学考名校所。
从学习障碍心理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学习障碍的比例达到近10%,即2亿多中小学生中有近2,000万孩子学习有障碍,虽然有学习障碍并不意味着孩子没有前途。但母容置疑的是,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必须额外付出诸多努力去应对这些障碍,父母想过孩子,可能因为你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而产生学习障碍吗?
4.无视孩子的特长兴趣,将父母未了心愿强加于孩子
父母没有上大学,母亲当舞蹈家、钢琴家的梦想就没有实现于是父辈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进清华北大学舞蹈弹钢琴,要求这些成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却没有从孩子的兴趣潜质出发,令孩子没有自我,久而久之他就厌学逆反。
5.控制,包办代替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衣物鞋袜,学习时间、计划、乃至上大学学专业、找对象、大包大揽,一手操办,没有给孩子任何自主的成长空间。
人都有自主意识,自我想法,如果对孩子干涉和控制太多太严,孩子要么完全依赖变成无能,要么争取权力,我要做主,甚至对成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父母真正的责任是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亲自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从而实现共同成长的目标。
6.忽视甚至剥夺孩子的情感需求
父母。不从孩子的内心需求出发,不关注他的内心感受,对孩子谈及学校同学,生活媒体报道中的人和事,很多父母会说你少关心这些事,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这种回避将压制孩子内心感觉导致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与成人甚至与社会生活产生距离感。
7.父母关系不和使孩子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
孩子对父母都比较强的依赖性,如果父母关系好他就有安全感,心中平和,当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会认为父母可以帮到他。
如果父母不和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恐惧、自卑、自理、自责认为父母只关心他们的事,有时候又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才是父母不和,为了缓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怕父母离婚,往往。不惜牺牲自己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故意生病让学习成绩下降乃至自残婚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父母不合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学习成长,在周围旅游会进一步激发父母之间的冲突。
最后,我们不要代替孩子决定,而让学会孩子选择;我们不要代替孩子体验,而让孩子学会品尝;我们不要代替孩子总结,而让孩子学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