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要体现在地性。
“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受伤?”如果从个人经验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性格内向的孩子更容易受伤,是根据什么来确立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对它进行彻底分析,一定要还原到这个人的真实的成长经历中。他是怎么变成性格内向的呢?他遇到伤害的原因是什么?真的是和他的性格有关系,还是和他的一些成长经历有关系?
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都是需要考虑受教育者的“成长情境”的。但是在同一个情境中,有很多孩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得非常出色,有的孩子却不能适应呢?这又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命运,因为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生命中有着太多的偶然。但是在教育情境中,人跟人发生的冲突不是偶然的——原来人际交往的基础、个人的情绪基础,而这些也恰恰是教育中我们要分析和研究的东西。
属于一个家庭的“本土教育学”,要回溯到真实的人,回溯到他真实的成长境遇,回溯到他真实的家庭教育的生长点,去解决问题,去接受问题。
居高临下、正襟危坐地坐在那里,指导新教师成长——如果属于后者,其实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教师成长。在这种教育情境下,你看到的是什么?是那个老师正在努力地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在上课,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在上课。不是说我们听进去他的课以后,噼里啪啦地告诉他这个课存在的问题,他听完以后,茅塞顿开,意识到他存在的真实问题。
当我们生活中,处处是打折扣的真实;当我们的言语交流方式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力图回到更正常、更务实、更贴近教育本质的状态。同时,从孩子的角度而言,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不要阻碍他们的自我成长?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他的坏情绪不能宣泄出来,很容易造成情感堵塞。今后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种觉醒是要经过一层一层认知和反思的。这种觉醒带来的教育价值,不可预测、却能让你惊喜——它符合人性发展规律,开放而不压抑。
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人生目标就是希望好好读书,以后找个好工作,然后取个好老婆,过上好生活。为什么如此多的孩子会有这样的人生逻辑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许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孩子经过这样的洗礼和折磨之后,身体就像疲劳的金属一样,再也没有能力去思考和幻想未来。
所以,回到本土、回到在地性、回到真实情境中来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去找到一个积极有效的生长点。比如我们经常谈到的“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而无论对于谁来说,个体、家庭还是社会,只要你有决心,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就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