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话
“有最奇崛的峰峦成全过你我张狂海上清辉与圆月,盛进杯光有最孤傲的雪山静听过你我诵章世人惊羡的桥段,不过寻常……”
这是歌曲《十年人间》的唱词。
大概行万里路之后,见识了沧海桑田,心境就会寻常很多。很多长辈在晚辈面前,有类似这样“早已洞悉一切”的告诫。
通俗点说,叫“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高雅点说,叫“除却巫山不是云。”
山高海远,我都已经见过。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有些回忆性自恋;这样的人,对日常生活的起伏不够敏感,因为感受性被大大降低了——或者说被局限在过去的所见所感中。
见过沧海,执着于沧海;爬过巫山,心不下巫山。我前面写过一篇关于记忆的文章,也是表达这个意思,只不过那片记忆之海,装满了痛苦。(点击阅读:
心理微谈 ▏痛苦重现的宿命——关于记忆
)但是,不管长辈们见过啥,有一个话题,一定跟晚辈谈得不多,那就是性。
(我也是挺能绕的!)
正式扯淡
▲间歇性觉得海豹特别萌
有个学生跟我聊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梦,想让我解解。这之前,我脑子一热,跟孩子们专门讲了一节关于“鬼梦”的意象课。
这是一个刚上八年级的男孩,他经常进入一种矛盾状态的梦境:床底下有个黑黑的地洞,不知道通向哪,害怕进去,但又不想离开,黑乎乎的洞口有种让人着魔的吸引力……
第一次出现,这就是个我们做了就忘的梦。可是,这个梦重复出现了很多次,让他以为家里真有个地洞,只是被爸爸妈妈封藏起来了。
他想知道,这个洞里是不是有鬼?
当然有鬼!我心里这样回答。
我确定了一些信息,小学时,他并没做这样的梦;而最近,越来越频繁。后来,用了一些心理学方法,我们进地洞一探究竟,看到了一些东西,也解读了一些东西。其实,学过心理学尤其是精分专业人士,一下子就看出这个男孩梦境的主题——关于性的好奇与探索。
前几天理发店谨慎开门,我憋过去剪了头发,这之前已经有两个月没动了,差点忍不住买了第一个。打蛋器一直都在用,爱人不定时频繁地做蛋糕实验;昨天终于搞到一包酵母粉,立马向包子馒头实验出发了。估计不少人跟她一样。其他的东西也完全理解,都是居家活动物品,消费物品反应生活方式,还真是直观啊!
当然,我今天关注的是第十项。早前看到网友们调侃,估计今年十一月前后,我国婴幼儿出生率会大幅提升,都是“新冠宝宝”,有心的人可以去考个月嫂证或育婴师,时间规划也来得及,市场需求很大。网友们确实有先见之明。
科普一下,社会学家定义的无性婚姻,是指全年性生活不超过10次的夫妻。
性是心理学中无可避讳的话题,也是夫妻亲密关系极为重要的基础部分。这次被动的自我隔离,提供了让很多亲密双方长时间相处的机会。太长时间的相处,让有些人无所适从,让有些人情谊更浓,甚至有些原本处在关系破裂边缘的人重新发现了彼此的美好,当然,也有些更加剑拔弩张,就等解除隔离直奔民政局了。
聊聊跟我相近的人,结婚才几年,孩子还很小。
有个来访者带着浓烈的怨意说,孩子出生快两年了,夫妻生活几乎没有。
其实可以理解,孩子是夫妻关系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他的出现会极大的占领我们的精神空间。这之前,我们一直认为性在婚姻中非常重要,但真实生活告诉我们,在不同阶段,“性”的地位会变化,有时候甚至是次要的。
有人说,哪怕没有孩子,频率也是下降的。让一个人对你失去性趣,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手,二是结婚。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无性状态?
《英国医学期刊》(BMJ)发表的“日本成人性生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18-39岁的日本成年人中,从没有过性生活的人高达 1/4 。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在我们的潜意思里,对婚姻状态与爱情状态有一种明显的区分。一种生儿育女,照料家庭,适合月白风清;一种万种风情,无敌床功,适合月黑风高。
所以,在婚姻中,慢慢地把生活调整成了一副无性的模式。
我尚有欲望,但行动的热情确实低落。类似的问题情境我见过不少,而我亦有滑进的趋势。这让我警醒。
想起当年看过的《失落园》结局,久木和凛子,两个对各自婚姻失去激情的人,在高潮中自我毁灭。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在婚姻壳子中煎熬,比死亡痛苦更甚啊。极致欢乐,能给人以同心赴死的力量。
当然,两性调和的婚姻,同样会给人以活下去的勇气,彼此扶持,去宽宥那诸多不公与煎熬。
这一部分,最是难以言说、最是难以进退。
有个胖胖的男孩,多次尝试各种好减肥方法无效,十几岁只喜欢和女孩子玩,单亲妈妈为此困扰不已。
我试图窥探他内心关于性的部分,坦荡无波——他心里没鬼。原本是有鬼的,随爸爸一起被赶走了;心里没鬼,那就有“病”了。
岁月有加,好奇心在减少。要永远好奇别人为什么这么说,要永远好奇别人为什么这样做。曾经沧海很美好,如今生活亦精彩。
我心里有鬼,要呵护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