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家庭治疗师——萨提亚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同时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之一,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萨提亚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且其一生中接手的家庭案例数目达至5000例左右,其成就是我国任一位社会工作者所不能够的。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不是有着突发奇想就能够产生的。创新的过程需要经历四个大的阶段:准备、酝酿、顿悟、检验。而萨提亚在治疗模式上的创新也逃不开这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是创新过程的基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积累知识、提出问题、调查研究等等。萨提亚起初从事教育工作,20岁时已是一位小学校长,后来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可见,萨提亚要想在社会工作了理论上有所创新,自身是需要有相当丰富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她不是无缘故的能够在该领域上获得认可,自身积极向学,汲取各家知识乃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就难以有创造。
酝酿阶段,是创新过程的运作阶段。经过长期系统地学习社会工作的知识,再加上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使她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有了相当的积累。虽然最初她所受的训练深受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影响,但她不会因之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而是善于思考,勇于反驳,勇于否定前人。就在她工作期间,逐渐发现之前所用的方法局限性甚大,例如一些已康复的精神病人,在回到原来的家庭后短期内有旧病复发。经过这些失败的案例,萨提亚决心另寻新的治疗方法以更好地服务当事人。
顿悟阶段,是创新过程的收获阶段。经过多次探索后,终于在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后来被称之为“萨提亚模式”的方法,为一个家庭做治疗。一开始,萨提亚处理一个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但经过其家庭成员的一个又一个地断断续续地介入,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掉回到原来的状态。
萨提亚在这个时候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为她创立全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检验阶段,是创新过程的验证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验证才有可能证实创新成果的价值。1951年,她开始私人执业,并且摒弃了传统个别治疗的方法,转而尝试家庭治疗,发现效果十分理想。四年后,她加入伊利诺州精神病学院,教授“家庭动力学”。1959年,萨提亚联合丹·杰克森、儒勒·里斯金等人,创立“心智研究学院”,推动有关家庭治疗的研究和训练,并且在MRI举办了历史上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她在1964年出版重要著作“联合家族治疗”。萨提亚后来加入了伊沙兰学院,研究人文心理学,这方面的研究使她进一步了解“个人内在自我”与“家庭关系”之间的互动作用,并使她所创立的治疗法更充实和完善,最终自成一家。
不过,无论是在准备、酝酿、顿悟、检验阶段,萨提亚对社会工作这一份事业总是保持着热爱的态度,她会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不辞劳苦。所以,对于一位社会工作者来说,要想要有所成就,除了要有创新性外,必不可少的还是要保持着对职业本身的认同。
当然,其在社会工作方面的成就超过我国任一位社会工作者的原因还有着环境的因素。
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英国早半个世纪。在萨提亚始创家庭治疗模式之前,20世纪初美国伴随工业化进程而来的社会问题,对呼唤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职业的诞生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最早的济贫运动开始,到后来的慈善组织会社和社区睦邻运动,美国的社会工作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实践的深入,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社会工作队伍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认证体系,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同,并确立起自己的社会地位,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且在萨提亚模式出现之前,美国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已有: (1)1930年,罗斯福总统逐步建立联邦救助的各项措施,即所谓"新政"(New Deal),为发展全国性保障制度奠下了基础。 (2)1935年,成立《社会保障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内容包括社会保险方案;公共分类救助方案;卫生及福利服务方案。
美国对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视,到了二十世纪已经有了相对良好的发展环境,反观中国的社工发展历程,实在是相形见绌。中国的社会工作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引进,在成为真正的一门学科则是在1986年,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对社会工作这一职业不甚了解。
所以,作为一位社会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当事人,钻研新的有效的解决措施,还要充分发挥倡导者的角色,努力倡导我国政府进行有关社会工作的改革,让社会工作渐入人心。这样,我国的社会工作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生出像萨提亚那般的学术型、实务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