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整理书籍时,偶然发现曾经的一篇说课稿《匆匆》。记得那是工作调动时的面试题目,更巧的是前不久的面试说课中,又抽中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而《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名篇,更是被无数的语文老师当作公开课的首选。
忆及当时说课的情形,多少有些惭愧,肤浅的解读,怕是对名篇的亵渎,有负先生清隽沉郁的文字。此时,再读《匆匆》,且思且感。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正是以哲人的眼光,观察和思索社会人生问题,以诗人一般的抒情笔调描写日常生活,蕴理于情,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带有哲理的意味。洗练的语言、秀丽的文笔,淡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读来颇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时间,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描摹和把握,但却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
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特有的朴实清淡之笔,形象地捕捉住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具象、触觉来变无形为有形、化刹那为永恒,使时间这一难把握的飘然之物,以具体可感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矗立在人们的面前。达到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的融合,形神兼备,情韵独特。既彰显出绘画的美,也蕴含着诗意的美,节奏感和旋律感十足。
文章的开头,便用一组简单的排比句,借物起兴,诗意浓郁,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丽的图画。燕子来而复去,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
这本是自然界极其普通的现象,而作者却偏偏在寻常之中引发读者的思考: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一连四个设问,问而不答,但只需稍加思索,却自可得出答案。这种表现手法,不得不说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接着,作者算出从自己手中溜走的日子,已达八千多个,“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以“针尖上一滴水”和“大海”作比较,人的生命之渺小可见一斑。稍一疏忽,便会“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消失在时间长流里。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怎能不使人“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涵着哲理,而哲理中尽显诗意之美。
时间这东西,人人都有,对谁都是公平的,但谁也无法具体描述它。它是无形之物,就像风,我们只见树枝摇荡、裙裾飘动、感受清凉,忽而来,忽而去。而作者却从自己经历的日常事物,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日常事物着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在你稍一转动之间就过去了。
吃饭、洗手、默思,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不都能看到时间流逝的痕迹吗?在作者笔下,“时光”正如放在显微镜下的观察物,经过几百倍乃至几千倍的扩大,至细至微处也清晰可辨,历历在目,有如白驹过隙,匆匆一瞥,企图挽留,却是挽不住,留不得的啊!
韶华易逝,人生短促,如“轻烟”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被“初阳”蒸融,既然“来到这世界”,又怎能“白白走这一遭”?故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正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之类的箴言,不仅仅是在感叹时间的飞逝,更是在激励自己不要虚度年华,要坚持自己的追求,在人生这场悲喜交集的旅程中,要做点什么,要留点什么。绝不轰轰烈烈地开始,凄凄惨惨地收场。
《匆匆》地,又跟着朱自清先生去寻觅了一回时光流逝的踪迹,感受了光阴微妙的流动。生命中,多少爱恨与悲喜,多少嫣然与芬芳,就让它们随了窗外皎皎的月光,不动声色,匆匆地去吧!明朝,请珍惜风雨中的婉转,暖阳下的浪漫,清清浅浅,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