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总是苦多乐少
有人说人来到世上是享乐的,有人说人来到世上是受苦的,也有人说人来到世上是受罪的,还有人说人是来还债的,各种感受皆有。
相对而言,人生给绝大多数人的感受都是苦多乐少。为财富苦恼、为权力苦恼、为情感苦恼、为健康苦恼,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不同的苦恼!我是谁,来自何方,又将去向何处?这些问题都会纠结着每一个人,正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使人类产生了宗教与哲学。这些问题既困扰着古人,也困扰着今天的人,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答案,似乎找到了又似乎没有找到。答案很模糊,所以人们依然在人生中困顿与迷茫,觉得苦多乐少。
人有喜怒哀乐爱恶欲,只有喜和乐是人们最想要的,其他的都会让人难受,即使是爱,也是爱得很苦很受伤。佛家说人容易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欲的影响,为了满足这六欲,为了享受这六欲,却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与烦恼。为了满足六欲,人们忙忙碌碌,东奔西跑,一路上没有快乐,没有幸福,没有休闲,被欲望牵引着,人生就像陀螺,以欲望为中心,不停的旋转着。
事业、金钱、爱情、婚姻、家庭、儿女、健康、名利等等,总是让人们觉得很累、很累。没有得到时,总是渴望。得到了,又没有因此获得多大的幸福。在短暂的满足之后,又继续痛苦的前行。就像一个穷苦人,觉得最大的幸福就是吃饱饭,当他不再为吃饭发愁的时候,他希望能住上漂亮的房子。当住上漂亮的房子后,他想取上美丽的新娘。当取上了美丽的新娘,他又希望儿女满堂。当有了儿女,他又希望儿女乖巧成才。儿女乖巧成才了,他又希望能当个官,光宗耀祖。当他当上官,实现了光宗耀祖,他又希望身体健康。身体健康了,他希望长生不老。即使一切都如他所愿,最后还是被死亡恐惧折磨着,在遗憾中死去!
穷人羡慕富人,穷人每天为自己的贫穷而痛苦;富人羡慕穷人,富人除了不为钱烦恼,其他的好像都很烦脑。空闲者羡慕有事业者,有事可做,不必空虚寂寞;有事业者羡慕空闲者,随心所欲,轻松自在。人们难以满足当下的所得,总是为没有得到的而烦恼。
人生之苦的体验,主要是有空虚感、无望感、失落感、焦虑感、郁闷感、不被认同、不被尊重等。
二、是谁在让您苦多乐少
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即是理”,心是一切问题的主宰,问题都是随心而生,也随心而灭。正如佛家所言“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一个人能不为心所动,能够控制内心,将是很了不起的人!正所谓胜人者强,胜己者圣。一个人能够认识自我,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则会成为圣人。不能自我控制,不能自我管理,不能克服自己欲望,则会心烦意乱纠结彷徨。
得失心,让自己太在意眼前的得失,不会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常用单一思维,极端思维,不能从多维考虑,只是看见自己看见的部分,纠结于当下,悔恨过去,怀疑未来,总在徘徊中度过。
分别心,世界本无对错美丑好坏之别,自从有了“自我”,就有了善恶之别。正如王阳明的四句教所言“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人之初是没有分别心的,由于成长的经历,所受的教育,慢慢形成了对世界的体会与看法,把有利于自己利益的称为善,不利于自己利益的则称为恶。善恶的标准是因个人的感知而决定的,不是由事物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比如,两个学生在课堂上捣蛋被老师批评了,一个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为自己的前程考虑,是希望自己能好好学习,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批评觉得是善意的。而另一个学生可能觉得老师的批评是针对自己的,觉得老师为难自己,让自己在同学面前难堪,这个学生对老师的批评觉得是恶意的。当一个人总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时,就有很强的分别心,总是在对错之间判别与选择,自然是很累的。
三,我心安静,自然乐在其中
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正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命由心造,福自我求”。如果心不宁静,“我执”太重,就会有分别心得失心妄念心,受各种欲望的羁绊,人生被一条一条的绳子绑住,使得步履维艰。为了房贷车贷,为了升官发财......把人生处处限于被动的局面,没有自由,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青春被琐碎之事消耗,身心俱疲。
内心平静,心无挂碍,无挂碍则不会纠结彷徨,知道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知道如何获得快乐,如何自由洒脱。正如《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此心难静,与情绪有关,与心理防御有关,与执念有关,只有认识自我情绪,认识心理防御方式,放下我执,方才能够让此心安静,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