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期舆论场中的撕逼,让很多观点不同的朋友互相拉黑,微信联系人名单长度锐减。我对“相互拉黑”这个说法很不认同。做朋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做朋友,只要一方采取行动就够了。所以,只要一方拉黑,朋友关系已经崩解,不是必须两个人都拉黑了才算崩。
对联系人名单的长度,我一向不太在意。不是我清高,而是基于前述观点,我认为加到联系人名单就是朋友,难道我会拦个路人甲加微信?不把我当朋友的,我伸一张热脸去贴凉屁股,也没什么鸟用。做不做朋友,不是联系人名单说了算。
为经营公众号,有朋友推荐一个扩大人际关系的软件给我,IT工具而已,对我没什么用。我信奉“以利交者,其行不远”这种迂腐理论,经营公众号,仅为方便气味相投的朋友交流,我对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关系天生麻木。
但我又是个技术迷,对还不熟悉的软件总有尝试的冲动。这软件有个“检测单方好友”功能,也就是扫描一下微信联系人,看看联系名单里的人有谁已经把你拉黑,与你相忘于江湖了。
我原以为这次检测会让我的联系人名单大大缩短。我这个人,看起来很温和,骨子里却性如烈火,眼里不容沙子,观点鲜明立场坚定,而且有话直说不喜掩饰。这样的狗脾气,很容易得罪人而不自知。何况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是每件事都办得妥帖,自知理亏的事也不是没干过。
扫描的结果,让我大感意外:很多长期无联系的朋友都在,经常联系的朋友更不用说。单方把我拉黑了的,居然只找出一个,几百分之一而已。这么说,我人品不算太差,没恶心到太多人哈!
02
毕竟还是有朋友拉黑了我。
本以为不在乎,当猜测成为事实,我还是有些郁闷。我这人虽喜欢抬杠,但真不是愿意伤害朋友感情的人。有人拉黑我,说明朋友被我伤到了。让朋友心痛,我的心一定更痛,双倍的痛。
其实我和这个朋友面都没见过。她是一个身居珠海的女医生,与我在一个论坛里文字结缘。那时正读《魔戒》和《霍比特人》,她说也感兴趣,但找不到好的版本。我就从书架上取下我的珍藏,顺丰给了她。老友艾眉曾在《不动笔墨不读书》里嘲笑我吝书如命,这次如此慷慨,全因我姐姐是个热心热情、活人无数、拒腐蚀永不沾的医生,以至于我对她的同行总有先入为主的敬意。
这个朋友也不是贪小便宜之人。她从我的文章中知我喜食澳门特产猪肉干,近期却无暇一游,她离澳门近,去听音乐会时顺手买了一大包,各种味道都有,给我顺丰过来。这年头,热爱读书的人少,猪肉珍贵,按金额计她是吃亏的。我和她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互相点赞,每有医闹事件在朋友圈刷屏,我们还会互为奥援,同仇敌忾。因为姐姐,我沾医三分亲,看不得她们受委屈。
直到这次武汉作家的日记引起极大争论前,我们都保持着这样的关系。关于日记,我自命理中客,观点算不得偏激,不过是“要让人说话”五个字而已,不多说了。
她在我转发的一篇文章下面留言,说出版这日记就是三观不正,不能够不让人批评。我说:没人说不让批评方方,但批评的方式不能是来一队太极雷雷,更不能塑跪像。我们要有批判的武器,这武器是理论和思想,不可以真枪实弹地用武器批判。然后我们之间就无话了。直到昨天,我才知道已被拉黑。
也许,我所说的允许方方说话,已经伤害她心中的民族大义,成了带路党。殊不知,在论坛上我也常被当成五毛,虽然这五毛钱,我一直没领到过。
我知道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为这么件事被她拉黑,尤其让我悲哀。她和我之间,每一边都不是领五毛或美分的,都是希望祖国越来越好。
但是,我们偏就做不得朋友了。
03
我们要不要做朋友,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因为知音仙去,俞伯牙连自己最喜欢的琴也不要了。大家能做朋友,全为同气相投,否则,一个官员和一个樵夫之间有什么好交换的?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也不必多说。国族利益当前,意气之争实不重要,一旦把话说开,前嫌冰释,“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两人都堪称胸怀坦荡!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前几天刚刚写过,想读的可点一点《管仲这个千古名相,其实很不够朋友》。
这样的故事太多,所谓做朋友,就是用认同、包容、理解、谅解等情感把两个人连接在一起。
朋友做不下去的故事也很多。我第一个要说的,是华歆(xīn)与管宁。这两个人是汉末至曹魏时的名士,年轻时常在一起读书、种菜。
有一次,管宁与华歆在菜园子里锄草,看见“地有片金”。很多人把“片金”解释成一块金子,我不认同。对金子视而不顾,那是暴殄(tiǎn)天物。理解成“钱币”明显合理。对这笔小财,管宁看都不看一眼,当成普通的石子瓦片直接锄到旁边。华歆看到了,捡起来端详了一下,才丢到地上不再理睬。管宁认为华歆未脱物欲,对他颇有微词。这里,我对他俩都不认同。
他们是贵族不缺钱,可我穷啊,一分钱都要花得合理才舒服,扔是不可能扔的。
继续说管宁和华歆。两个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那时还没凳子,有钱人都是坐席子,我这样的穷人只能一屁股坐地上。正书声朗朗,忽有达官贵人的豪华马车从窗外路过,车轮声马铃声热闹非常。华歆忍不住好奇,丢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回来时,管宁已经把席子割成两截,一半自己坐,另一半丢给华歆,丢得离自己远远的。管宁忍受不了华歆身上的俗臭,不和他做朋友了。这就是割席绝交一词的由来。
讲这个故事,人们通常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今天我要多说几句,替华歆洗洗地。
华歆这个人很坏吗?No!
华歆成年之后为学为官,都是成就斐然。他和管宁、邴(bǐng)原被合称“人中之龙”,龙头正是华歆。华歆曾经出任豫章太守,有清廉贤能之誉,很得老百姓拥护。他离任时万人空巷送别,百姓流泪挽留而不得。
那时经常打仗,华歆和王朗(被诸葛亮骂死的那货)同船避难,有人要搭船,华歆不同意,担心人多了船行不快。王朗说:船上还有空间,为啥不带?就让那人上了船。船再向前行,遇上强盗情势危机,王朗赶那个搭船的人下船,以免影响自己逃命。华歆说:刚才我犹豫要不要搭上他,就是担心船不快被强盗追上;既然答应上船,怎么能在情况危机时丢下他呢?在华歆的坚持下,对搭船的人相携如初,他们最后一起安全逃出生天。
华歆离开孙权去许昌,进京赴任,宾朋好友同事等都来告别,送了很多大红包。华歆来者不拒,却暗中做了标记,登记在册。临行之时,他把赠礼统统摆出来,对大家说:感谢大家的深情厚谊!你们的礼,我如果不收,就伤了感情。但是我孤身远行,钱财随身,容易招来强盗,所以只能心领盛谊。钱,你们各自拿回去吧!
这一手,既保全朋友情谊,又保住清廉,一时传为佳话。
曹丕称帝,拜华歆为相国,总理级。这职务的工资很高,还经常办事得力有赏赐,华歆当然应该很有钱。可是,他领了工资得了赏赐,总是转手就用来接济亲戚朋友,那些有才华的穷人时运不济,找他帮忙,他来者不拒。这样一来,堂堂一个相国,竟至于家中存粮从来不足百斗,存款基本是零。曹丕赏赐给他的漂亮宫女,他领回家里就找个好人家当女儿嫁掉,从不会留下玩乐。华歆平日粗茶淡饭,身上的衣服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曹丕看不过去,脱下自己的华服送给他,逼他穿上。
那时选拔官员,要靠推荐,称为“举孝廉”。人事部门向曹丕建议:举孝廉应以能力为标准,不必再考儒家经典。华歆上书反对:自从丧乱以来,六经没人读,以至于道德沦丧。如果举孝廉不用考试,读书之风就会从此衰亡,长期下去,国家盛衰不可知也。我们不是不需要读书人,而是读书人太少。对能力强但读书少的人,可以特殊任用,但不能因此废了读书考试!他的观点得到曹丕认同,为天下读书人留了一条生路。
管宁与华歆割席,华歆也没放心上。曹丕招揽天下贤才时,华歆推荐了管宁。他对曹丕说:管宁这样的才子,不能出个文件就招他来,要派专车去接,以示尊重。华歆年老,要从太尉之位退下来,推荐的接班人就是管宁。这是不是很鲍叔牙?
以上种种,说明华歆不过是务实,道德上没问题,值得后人尊崇。只知割席故事,把他当成真小人,不公平。
说这些后话 ,并不是跑题。我不忍华歆被误解,同时也是把他当例子,供大家思考观点不同的人还能不能做朋友。
不能做朋友的第二个例子,想写李斯与韩非。因为写过《不了解李斯的厚黑,就不知道聪明人变坏能有多坏》,就不多说了。简单说,如果三观不合,就别做朋友,否则,真会被这样的朋友坑死。
写了这么多,归纳一下:一时的观点不合,应该不影响做朋友。君子和而不同,观点不同可以争论,争取达成共识;如果不能说服,就各自坚持观点和信念,彼此包容,保持和谐。这就是我心中的朋友之道。
如果认同这一观点,就算对一件具体的事有分歧,只要三观正,为啥不继续做朋友呢?
04
好好的朋友做不下去,多是起于争论。
有分歧了还做不做朋友,华歆已经给出答案。管宁割席,是少年意气,不成熟。从后续故事看,两人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至于嵇(jī)康公开撕逼山涛的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文士的狂狷,不利安定团结,不宜效法。把曾经的朋友推到敌对阵营,有什么好处呢?继续同一阵营,至少和别人打起群架时,人手多一点儿。
舆论场目前的争论,大家群口汹汹,不过是为了让国家走得更稳健,变得更强大。意见不一,不能说明对方卖国或者穷凶极恶,大家只是眼界和观察角度不同罢了。说得服,就继续说;说不服,让时间证明一切就好。有争论,没什么不好。
说不服人就攘臂挥拳,这不是文明人的行事方式。
至于把文字之争扩展到街道上,本来是笔墨官司,人家却要带着什么太极雷雷之类的货色过来,要打群架要抄家,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一万只脚,这就不是君子之争,成了下三滥。给意见不同的人戴上这样那样的帽子,拳头与唾沫齐飞,扒坟与构陷一色,这样的争论,我只能躲,逃得远远的。我不怕死,但我还有太多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没时间陪他们玩。但他们也别逼我,别以为派出太极雷雷或者用某种铁拳就能改变我的想法,对这种人,我只会一口老痰啐去:滚你XX!
本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