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组织的创新机制,案例是张一鸣的字节跳动,也就是做出抖音和今日头条的这家公司。
像做产品一样做一家公司。
四个核心环节:动力、助力、阻力和工具。
企业文化是:透明、透明、透明。
创新的动力来自哪里?是人,是人内心的不满现状,希望改变。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创新的动力,只是缺乏自信、缺乏方法、缺乏指引、缺乏助力,于是这些内心的火苗就泯灭了,大家会继续走在老路上。
字节跳动建设了强大的中台,比如说,它著名的数据能力、算法能力、增长能力。
帮助公司内部的创意从0到1,再从1到10000.
举例:
负责增长的张楠,注意到了一个现象,今日头条上短视频内容的流量很大,并且大量用户在打开今日头条 App 之后,直接去点视频,根本不会去看文字内容。
于是一个创新的点子就产生了:是不是可以做一个独立的 App,只有短视频,没有文本这些其他信息品类。
在字节跳动,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品类的时机可能来了。所以,它不是做了一个短视频 App,而是一把推出了一堆短视频 App,其中用户量过亿的就有三个:西瓜视频、火山视频,和超级明星 App 抖音。
为什么字节跳动看到机会就能快速做出这样的行动?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才?
主要是三个方面:入职筛人、信息环境和协同网络。
入职筛人挑选的人要有拥抱变化的心态,而不是追求稳定,这只是一道原则关卡,是一次性的动作。但后续组织建设中,还要不断营造信息环境和建设协同网络。
信息环境:通常规则分为显规则和潜规则,显规则大家都知道,公司的规定就是显规则,潜规则就是公司内部会约定俗成,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声音大家要一起转发和点赞,什么声音大家会一起避讳,然后拒绝承认,认为这是对手在黑我们,一起为老板做皇帝的新衣。
张一鸣做法不一样,有三点:尽最大可能让信息透明,尽量让多元声音发声,防止公司的信息环境扭曲。
怎么做到?字节跳动有个类似内部论坛的头条圈,员工可以匿名发言。2017 年,随着字节跳动人员的快速扩张,头条圈出现了很多匿名的吐槽和
宣泄帖。公司管理层会议就专门花了 1 小时,讨论是否有必要把头条圈实名制,最后决定是继续允许匿名。因为实名就会导致发言者反复斟酌,正常情绪表达就会流失,会有大量信息衰减。
现场参与决策的 100 多名管理人员达成共识:“没有障碍地让信息传递,也是一种坦诚。”
梁宁讲述在联想内部也有类似内部论坛,吐槽公司的帖子很多,后来被柳传志关了。
字节跳动选择让信息传递,联想选择维护权威。这就是价值的选择。
每个企业,都是创始人精神追求的外化。老板文化。老板追求的,就是员工迎合的。
张一鸣不会只提概念,他会落到组织管理层面来保障。比如他要求大家缩小ego,他要求公司内部不允许使用 “总”“哥”“老大”这类的称呼,敬语“您”这类也不能使用,要直呼其名。理由很简单,一旦使用尊称,开口的人不自觉地会有“矮三分”的心理,这不利于信息畅通。
公司还有一个内部活动叫“产品吐槽大会”,也是为了保障信息不扭曲。这个活动两周搞一次,主题就是吐槽自己公司的产品。当然吐槽自己的同时,一定会带有对竞争产品的赞美和欣赏。而没有人会觉得在字节跳动赞美对手有何不妥。这些组织层面的制度,其实都在去权威,去忌讳,让信息流通没有心理障碍,让多元的声音可以发出来。
沟通工具
说头条圈是一个工具。字节跳动还有两个重要工具:飞书和 OKR。
张一鸣的理念是,交流即创作。所以使用飞书对话,所有人的聊天记录都显示在左边,这样一次沟通之后,可以一键导出为会议纪要。
飞书有个功能,任何新加入一个群聊的人,都可以第一时间自动同步此前的全部聊天内容,获得群里所有讨论话题的上下文。这种方法把所有的信息、知识沉淀在群里,沉淀在公司里,其实就形成字节跳动公司的云智慧。
字节跳动鼓励群聊,这可以让更多人浸泡在信息里,感受讨论氛围。你看别人是如何思考和判断的,也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学习与表达。
在群聊里培养人才和发现人才,一个人在所有群里的表现,基本上能勾勒出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他的水平所在。优秀的人不会被埋没。
网络协同
字节跳动选择用 OKR 来做目标对齐和管理的工具。整个字节跳动 5 万人,每个普通员工,都能看到张一鸣的 OKR,看到老板在做什么,他的重点是什么。
每个团队的 leader,都要考虑三层来制定自己的 OKR:首先是自己部门近期最重要的业务;其次是参照张一鸣的 OKR,看看如何从自己部门的角度支持张一鸣的 OKR;最后是参考其他相关业务线的 OKR,看看自己如何支持别的部门。
每一位普通员工也按照类似的逻辑,撰写自己的 OKR。只不过上下对齐的参照,变成自己的岗位+自己的 leader+与自己业务有交集的同事,当然一个普通小兵,也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主动支持张一鸣的 OKR。
这就像一张蜘蛛网,张一鸣站在最中心发出信息,所有节点都能看到他,主动和他对齐,和张一鸣的目标进行协同。
这种上下对齐和透明化,带来组织的另一个红利,榜样的力量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几个参照的对象,有你不愿意输给他的人。你可以看到他在做什么,他在怎么跟老大协同,有谁在跟他协同。信息你都看到了,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就形成了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追赶,也是字节跳动内部人才涌现的原因之一。
像做产品一样做一家公司,像做产品一样做一个人,公司管理和个人管理,也有共同之处。
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激发个人的创新?如何避免信息扭曲和缺失,持续做出正确的判断?让自己的信息透明化,让多元的声音出现在身边,这些都是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