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打开这本卡勒德·胡赛尼的著作《追风筝的人》,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个月之久,各种工作的尾声与开始,这本书让自己边阅读边自省,人性的弱点中自私、虚伪、懦弱何尝不是在选择的边缘时而出现,然而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告诫自己要无私、真实而勇敢去面对一切!
作者是借用这部作品向读者或者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向世人展现真实的阿富汗人,世界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与宗教、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美好与正义是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被全世界所呼唤与渴望的。
开篇从本世纪初的一个电话引入,来自故国阿富汗的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回去,那里是有一条可以再成为好人的路。为什么再成为好人?言外之意当下莫非好人,那恶的开始是何时、何事、因何人成了恶人?故事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6年前的阿米尔是一个生长在富裕家庭中的独生子,父亲是一个在当地富有且有威望的人,母亲因难产离世,与他一起长大的还有一个小男孩叫哈桑,仆人阿里的儿子,生来一张兔唇,褐色头发,长相可爱,生性善良。他们俩一起最喜欢的事情是放风筝追风筝、编故事讲故事,各种玩。
在阿富汗,风筝比赛是一种盛事,追风筝比赛获得第一名是一种荣耀的象征。阿米尔在与哈桑的相处过程中感受父亲对哈桑的喜爱远胜于自己,物质生活优越的阿米尔在精神上始终渴望得到父亲更多的爱与欣赏,追风筝就成为他想要取悦父亲的方式。哈桑从未与阿米尔有任何逾界的想法,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仆人,是哈扎拉人,在家庭中是低人一等,在种族中是低人一等,但是他始终保持自己的善良与忠贞,为阿米尔总是“为你,千千万万遍!”为阿米尔争得追风筝的胜利,然而却遭遇阿瑟夫的强暴。而他所忠贞的主人阿米尔没有当他是朋友,而是远远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没有勇敢的站出来保护他。
这些,源于阿米尔对哈桑的嫉妒,源于观念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与偏见,源于人性中的弱点自私与懦弱。
一件事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阿米尔自责而不能承认错误,背负愧疚而又不堪见到哈桑,嫁祸哈桑偷盗,源于父亲说的话。而最终才知道最大的谎言制造者、最大的偷盗者竟然是父亲,他父亲在自我救赎的路上不仅没有保护哈桑,而最终失去了他。在1973年阿富汗爆发战乱,阿米尔父亲带着全家离开到美国定居,仆人阿里带着哈桑离开没有一起去往美国。天各一方,而阿米尔终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漫长过程中无法原谅自己,最终在拉辛汗的劝说下重返阿富汗,救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直面人性的弱点更需要勇敢
哈桑,始终是这部作品中勇敢的人物。他身处豪华的主人家却住在最破落的房子,与残疾的阿里一起生活着,没有阿米尔少爷读书上学的条件,但是他始终阳光、善良、忠诚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不是承受不是接受而是顺从这一切。他聪明,在阿米尔讲故事中、在追风筝过程中;他勇敢,在面对阿米尔遇到阿瑟夫时、在为阿米尔追风筝时、在塔利班强行占主人房子时;他忠贞,在“为你,千千万万遍”中。他的命运从降临人世开始就是多舛,直至死去都是保护这个本应是他却不属于他的家。最终,他也不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与阿米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用生命代价保护的是家人。
阿米尔与之相反,有着优越物质生活和被公认的身份,然而内心充满着嫉妒、虚伪、懦弱。喝着同一个女人奶水的就是兄弟,然而事实他们是同一个父亲,他在追求父爱的过程中带着自私与嫉妒,他无视哈桑受害,无法面对选择推卸罪恶。12岁的他再无宁静之心,直到中年38岁,再重新面对哈桑的儿子时,他用生命去保护这个同父异母兄弟的儿子,是自我心灵的解放,千辛万苦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在面对身心残缺的孩子时,他再度用追风筝的方式唤醒索拉博对美好的向往,哪只是冰雪之封一点点的融化,他也不放弃。正如追风筝的人——不放弃、放飞自己!
一部心灵救赎的作品,也在读的过程中深感战乱给儿童带来的伤害。战争总是在观念、资源、权力中让无数无辜民众受到伤害,那些经历过的人用生命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太多需要重塑的,还有太多美好需要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