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集体虐狗的日子里,我决定乖乖地待在家里,谨防被误伤。
这时想起词神夕爷接受访谈时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有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单身很孤独啊,孤独就很惨啊,有时候这是自己的感觉,也有时候只是害怕外界对自己的眼光。这是双重的可悲啊,因为其实本来你觉得没什么事的,可因此就受影响了。我在书中也提到,如果你出去一个吃饭的时候不介意旁人的眼光,因为别人会觉得一个人吃饭干嘛吃牛排这么隆重?但如果世俗的眼光不会影响你的话,一个人真的是有一个人的好处。”
如同夕爷所说,如果你在七夕节害怕被秀恩爱,而不是平时就感到渴望,那么你对于爱情的期望,很可能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而不是你内心真正需要。
这时候就需要问两个问题:
到底是不是内心真的有需要?
到底是不是有另一个人陪更好?
第一个问题我一直摇摆不定。因为我喜欢过不少人,喜欢的时间有长有短,但结局无一不是喜欢的热情慢慢变淡,最后不再草草收场。科学地说,就是每一个人的多巴胺终究慢慢消减殆尽,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而关于第二个问题,功利一点想,有合适的人相伴,日子应该会好一点的吧。烦恼有人可以开解,痛苦有人可以倾诉,开心有人可以相伴,寂寞可以有人可以相拥。在这个无比巨大的世界里,有着另一个人互相等待,灵魂不至于无所寄托,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爱情就像是孤独的解药,一爱解千愁啊。
但在求药之前,我想问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孤独真的可耻吗?孤独有那么不幸吗?谢耳朵说过“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
万事皆有利弊,爱情很美,但是单身就一定不美吗?单身,可是自由的象征。
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自己,不会享受自由,或者说不够努力去带给自己幸福,所以才需要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这样说好像又不太确切,毕竟幸福是没有上限的,自己一人能够幸福当然是非常美好。如果一个能够享受单身乐趣的成熟的个体,还能够与另一个人相爱,那更是锦上添花。
那么看来,爱情其实是奢侈品:虽不是必需,但价值昂贵,而且无比诱人。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士人匹夫都尽折腰。
那到底怎么样才是爱情?人是怎么知道自己恋爱了呢?我迷惑了很久,直到TED上的一位科学家说“当四号赖氨酸与三号组蛋白在催产体受体基因中,出现化学反应改性时,你就会知道你恋爱了。”
我相当信奉科学,所以我很支持这个科学的说法。可惜我是一个文科生,实在不懂高等化学,所以我想,我这辈子都研究不清楚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