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商场逛街,途径西西弗书店,进去正门的台子上就推荐着余华的这本书——《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红绿相间的封面因为撞色的缘故很吸引眼球,闲来无事翻开阅读了几页,第一感觉书的内容并不深奥且有流水般的阅读畅快感,倒蛮适合假期读读
读余华的书,印象中上一本还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好像都没有读,但又有印象读过,总之是一种非常玄妙的感觉。以前总是以为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是在玩物丧志,但近期翻看了几本,发现高质量小说的背后有着对于不同人生乃至人性本身的深刻洞察,读后的自我见识也就更丰富了些。历史也好、工具类自我提升的书籍也罢,增加的是个人的技法,尤其在做事层面会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好的小说可以增补的是生命的宽度和广度,这对于如何为人是一个更好的反思与照镜子过程
当然,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并非小说,而是作者一堆杂文日记的汇总集合。看推荐值的分数并不好,很多负向评价也是因为读者对于这种粗编硬套的“骗钱”方式并不感冒,觉得出版商或者作者的圈钱行为很不值得提倡。但我对此的感受还好,书就是书,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字的载体,文字本身确实是源自作者的经历与思想,但是文字的延伸过程却并不受作者的控制,每一个读者都会结合自己的阅历给书中文字做以定性的评判,好的文字自然也有差的感知、不精彩的内容也会有好的部分,纯粹看读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准。
因此,本书的极短篇章,虽然读起来不过瘾,但细挖深度是有的,至少可以让身在当下的我们反思这生活里面的种种,比如民众的思想开化与国家体制的问题,不同政体确实有自己的历史惯性和债务,相较而言,举国体制具有不可比拟的统一性与连贯性,这也助力国家机器在瞄定具体目标时可以以最快速度实现指标,40年的改革开放完成了欧洲400年的历史进程就是很深刻的素材案例。但是,事物皆有两面性,40年与400年的跨度差,这是历史古今的距离;但40年内,国内贫富差距的拉长,这又是现在地域的距离。欧洲的崛起,消耗剥削了非洲与美洲的资源;而中国的崛起,也不可避免的让资源歧视般的在城市与农村发生了参差。传统的儒家思想被经济的高速腾飞所带来的资本主义侵蚀后,金钱为上的价值观也已经深入了很多人的内心,不到30岁就要退休、接受不了卷的压力等,反而成为了年轻人工作与生活的目标,这也就难免塑造了很多物质超越了思想、看似光鲜实则外强中干的群体。虚荣是人性使然,只是这个物质优先的气氛更容易放大了这种人性,无关乎对错,只是历史规律中的一种必然。读书有了些许反思,这便是价值所在,差距代表了继续向前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