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则遵从师长,行事谨慎,言而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德的人。以上都做到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学习知识和技能了。
理解
弟子:为人子、为人弟者,是家中的小辈。为人子弟,首先要学的便是孝道。天伦之情,与生俱来,是生而为人最深重的情感。孔子的学生自称弟子、门人,因得以进入孔子家门,视老师如父如兄。
(出则弟的)弟:善事兄长,引申为尊重师长。
孔子教育学生一向以仁为本,仁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道,仁道最早的体现即为孝弟之道,所以孝弟是培养仁心的基础。
言行谨慎而有诚信,紧随在孝弟之后,也是幼时即需悉心教导的良好品质。
博爱众人,不以一己私心去厌恶人,更不要轻易怀有憎恶之心。
而亲仁。要亲近有德行的仁人。
以上为做人最基本的德行,是需要从小教导,牢记于心并坚守一生的道德准则。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孔子时,“文”大致等同于“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史记》记载,孔子以礼乐诗书教三千弟子,通六艺者72人。可见孔子不仅教弟子仁义道德,更是以礼乐诗书等典籍并六艺的技能来教育众弟子,而《论语》中弟子门人的记录却以德行为主,诗书六艺等内容仅零星散于各篇,可见孔子对学生的要求着重在为人,平时的言传身教全在德行,有余力,则教以诗书六艺之文。
本章教人学习要以德行为主,没有德行指导的学问与技术会失去方向 。但专注德行,不通过学习博闻广识,则又会陷入心胸不阔,志趣不高的巢窠。
朱熹:“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
教育儿童也该如此,应以道德教育为主,而不是急着填塞文化知识。在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通过言传身教,使他们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谨慎、有始有终、诚实守信、有爱心、喜爱亲近高尚的人。这样,孩子小小的心里,萌生的仁德之心就已经成型了。此后,无论遇到什么事,顺境或逆境,他们的选择都不会偏离方向。接下来就可以放心地教他们知识,培养能力。
所以早教是如此重要,幼童时期培养出的个性将伴随孩子一生,默默地左右他们一生的行为与抉择,或许在某个重要的抉择里决定了命运的走向。
而如果单纯地把长大后需要学习的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在早教时期便一股脑塞满孩子小小的脑袋瓜,那么他们的人生又该塞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