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血管里充血,血液里水分多,脉就浮出来了。
头项强痛:充血更厉害就特别疼。
恶寒:与外界差距骤然加大就恶寒。
病理:想要出汗而没能出汗,上半身充血。
2. 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发热、汗出:又发热又出汗,不是出大汗,黏腻,照理说出了汗应该好了,但没好,出汗的机能有问题,达不到祛除疾病。
脉缓:汗出了脉就缓了。
恶风:如人洗澡,从水里出来,又出汗又身热,这个时候不仅怕冷又怕风,就是恶风。
中风:这个时候汗出了也没解决问题那么病邪入里,到肌肉层,古人称为中风。中风者,言其邪深也。较表要更深。
桂枝为解肌,不叫发表。
3.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表阳证迟早要发热,一定是怕冷的,而且不出汗。
体痛,呕逆:人的气体不得旁达,不得旁出,桂枝汤证不是不往上撞,相对轻,麻黄汤证一点汗也不出,气体一点也不往旁走,都往上撞就呕逆。
脉阴阳俱紧:无汗脉就紧,上下脉全紧。
伤寒:磕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这个伤寒是皮表不开,所以汗出病就好,人体的病邪浅,叫伤寒。
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者,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也:伤寒病(感冒),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在太阳病,开始病在外,脉象平静吃点发汗什么的药就会好了,如姜汤感冒冲击之类的。
颇欲吐,若躁者,脉数急者,为传也:烦躁,阳明病,热在里头,躁,不安,躁者乱也,人一点也不安静,烦是个热象,这有内传阳明的症候,脉数急,数是快,急更快。这个病必传,来势凶。这个病即使治的对也不会马上好,要往前进展,没有停止。
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
开始两三天不传,那它肯定不传。就是一般伤风。
6. 1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个病像太阳病,主要是渴,就是内热,里热刺激很强烈,巴甫洛夫说刺激过于兴奋,另一种刺激就被抑制,这个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怕冷,要不阳明病人说胡话,谵语烦乱。所以虽然恶寒但是感觉不到,不恶寒光热了。这个就是温病。里热的人千万不能发汗。
6.2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比鼾,语言难出。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发汗最伤人津液,里头有热,你越发汗,像壶在炉子上坐着,火蒸着他,你一撤着睡,这壶子热的更快。身上干热干热的,灼热。太阳中风是发热汗出怕冷怕风,这个风温也汗出也发热,但是他不怕冷,它怕热。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这个热是由里热往外出的这个人,就是蒸蒸身上热而汗出,是阳明之汗。中风之汗,汗出的有限,并没透,所以肌肉还是不解,阳明之汗它由里往外出汗,它热。
身重,多睡眠:说明身体有湿,皮肤肌肉的组织里头湿挺重的,虽然里头热,身上还有湿,说明里面不实。
鼻息必鼾:出气呼哧呼哧的,有声。
温病:里头有热,不能用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都不行,要用白虎汤,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越坏,桂枝汤更不能用,那是甘温的。
6.3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溲指小便。
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就没有了。津液失去血液的濡养,就发直。如果没有实热,下药伤脏器,阳明病大便便秘下药不伤人。里头不实,下则脏器虚了。失溲者,就是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
6.4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若被火者,就更不行了。温病是热病如抱柴救火,火就烧的更厉害了。
微发黄色:身上有点黄色,微黄的样子,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就是厉害。误治的结果就是吃些药与火攻,轻者微发黄色,重者,那就不得了了。
时瘛瘲就是厉害。厉害的华就是发惊恐,时常地抽,身上颜色就不只是发黄了。
若火熏之:就是黄褐色,熏肉的那个颜色。
一逆尚引日:误治下,人还能活些日子。
再逆促命期:再火攻,就活不了了。
温病绝对不能发汗,吃些药。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
12: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掰开的意思)
阳浮阴弱:外为阳,内为阴,脉浮出在外,不禁按,软弱无力。比如我们把琴弦给它上上拧紧,一按这个弦,上下端直,就叫弦。如果弦上的不紧,拿手一按,软弱无力,就叫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浮之脉,有发热的症状,阴若之脉,就是汗出脉弱。汗出不应该有热,说明精气也被打败了,力量不足以驱邪,但是胃可不是衰,还能吃。
啬啬恶寒:嗦嗦的意思,冷了,人就抅蜷。
淅淅恶风:风的声音,微风的声音,就是出汗,感觉有风的刺激。
翕翕发热:关闭,表证热,弥漫全身,合而不开,闷热,合而不开。
鼻鸣干呕:表证,气不得旁达,气往上壅,逆于上,就鼻鸣干呕。
内经-素问里有《评热病论》上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意思是:我们饮食经过消化,西区营养,血管吸收进来的营养供给周身。营养成分经过吸收,古人叫精气。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发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桂枝三两
项背强几几:小鸟学费的时候羽毛不丰,飞不起来,脑袋往前伸伸的样子,脑袋别扭,脖子伸伸着,运转不自然,叫“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无汗是葛根汤,有汗是桂枝加葛根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扔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蕴湿蕴热,由里往外蒸,也出汗,桂枝汤解外热,湿热在里头,病酒的人他喜清凉,故而不喜甘温。甘药多壅,壅者网上壅,再加上温,里头有热,非吐不可。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类情况,肯定是桂枝汤证,但是他喘,就再加厚朴、杏子。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里热吃桂枝汤一定吐。发汗伤津液,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就是热在上焦。里热功表根本不行。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
光恶风寒,它不发热,就陷入阴证,表当然也没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小便就难了。四肢微有些拘急,痉挛,难以屈伸。病发汗过了,应该用桂枝汤,虚极就变成阴证了。汗多,体温放散的当然也多,所以亡津液同时也能亡阳。所以桂枝汤不行,得加附子。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胸满:气上冲的厉害以至于胸满。
腹虚了去芍药,腹满时痛要加芍药。
芍药能制桂姜的辛散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
微寒不是微恶寒,要加附子
23.3: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大烦渴不解,不是表不解,是表证没有了,由于津液丧失,就动了里热,烦躁的也厉害,渴的也厉害。这个时候脉洪大。脉洪大,就是里热。
白虎汤证不一定渴、身热有汗,口舌干燥,就是白虎汤证。
白虎汤证大量用石膏,容易伤胃,必须加人参补气,补气就生津液。人参主治心下痞硬。再搁个粳米、甘草生一种胶黏质
石膏:不是解渴药,是解热药,解渴要人参。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 芍药 麻黄 甘草各18铢 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
这个寒少说明表证要解了,表欲解而热不退,要转成阳明里热病。可是26条白虎加人参汤脉洪大而这个脉微弱。但是脉微弱,外邪已轻了,所以也没有多大里热了。
此无阳也,无阳就是津液。脉微弱为亡阳。脉弱,阳浮而阴弱,那个弱就是血少了。就是气血俱虚。
不可发汗:发汗耗津液,所以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越婢汤:在金匮里水气篇,他治风水(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治疗热半陷于里了。麻黄重用,治水气病。
那么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个方子麻黄用量相当轻,它把越婢汤用八分之一,他把两个方子(桂枝汤、越婢汤)合起来用了。合起来就失去越婢汤作用。想要发水汽,麻黄必须重用。那么桂枝配麻黄,出大汗;可是石膏配合麻黄反倒治汗出。这个房子桂枝加麻黄,可以出点汗,但又配石膏,出汗也不大。所以这个方子他清肃表里,能够去里热,也稍微能解外,因为有微量的麻黄。这个方子表里都有点热,但是他在发汗之中是最轻最轻的方药了。这个方是桂枝汤证多,麻黄汤证少,也是小发汗。他不但有表证,也有里热,所以热多寒少。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在《医宗金鉴》它改“芍药”是对的。他这个表还没解,你把桂枝去掉,拿什么解表。
去芍药治脉促胸满。利尿药里常搁桂枝,五苓散、苓桂术甘汤都有桂枝。
如果小便利,上边也不会心下满。
心下满,微痛,水往上走没往下。头像强痛,翕翕发热就是小便不利。所以去芍药加白术、茯苓利小便。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小便数就是频,说明胃虚。“上虚不能治下”胃气虚衰,人身上哪里都虚衰,就是虚脱,脱水,小便失去收摄,主要由于上边胃虚。本来由于伤寒应该无汗,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既自汗出又小便数,所以导致津液竭于内。
心烦:胃不和。
微恶寒:表要解。但是心烦说明里有热。
脚挛急:拘急,津液枯燥。这种情形不能发汗,这时候你再攻表,此误也,治疗错误。
小便数绝不可发汗。
芍药甘草汤:先治疗挛急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甘草干姜汤。
烦躁比心烦更重,这都是胃不和表现,吐逆也和胃有关。胃虚不能治水,所以小便数。
干姜甘草,就是健胃、止呕。
理中汤都是从甘草干姜汤来的。再加人参、白术就是理中汤。以夫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吃了甘草干姜汤,呕逆烦躁都止住了。
小建中汤就是加了芍药肚子痛止住了。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这个人谵语,说胡话,这不是阳明结实的那个厉害,你也不要多用调胃承气汤。只能少少用。
甘草干姜是扶胃气、养津液,治疗四肢厥逆。没有陷入阴证,陷入阴证非附子不可。
三个承气汤
1: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2: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3:小承气汤:没有甘草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
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以撑起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桂枝汤别名叫阳旦汤。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阳明内结就是由于津液丧失太多,内里结实了,所以谵语烦乱。
甘草干姜能够治疗津液虚衰的厥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