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美国冒险家为了发财掀起了一场淘金热;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同胞们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挑起了一场下海经商热;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被评为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所以中国同胞们又弄出了一股“读书热“。
读书热,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好事,另外一方面,这又不是好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多数同胞是带着一种功利心去读书,把读书当成一件虚荣的事情了,一件“不能和别人输在起跑线”的事情,一件”要超越其他国家的阅读量“的事情,这样,读书还有意思吗?我怎么想都觉得没了趣味。
近日,正逢读书节日,一个奇怪的现象令我深思,周围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说自己一个月读了几本书,有些人一个月读了十本,有的人一个月读了十五本,听到用“本”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我内心的愤怒是想忍都不能忍的,于是写了这篇文来表示我对他(她)们的不苟同。
大量的事实证明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以物质化,快节奏为主的生活方式,已经将人们带进了读书的误区,使人心变得更加浮躁,一股”读书热“使人们走进了以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的”浅阅读“为为主的误区,和以功利性为目的的读书方式,在此,我想大声对全国同胞们说:“醒醒吧,不要太沉溺于读书的功利,要追求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
那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其实我觉得读书和旅行一样,都是为了在别人的世界里找寻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认知和思想,使我们的内心完善,林语堂老先生曾写过一篇文《没有读书习惯,他的眼前也就那一亩三分地了》来告诉我们为什么读书;脱不花老师说了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因为读书的多少,人们的认知不同,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这两位老师说的还比较含蓄,史铁生老师说的就比较直接了:”读书使人和猪之间有了差距。”我比较佩服这位老先生,说的这么大胆和直接。
为了提升自己,我们看了很多书,可都是走马观花,你觉得书看的多就等于知识掌握得多,其实不然,数量上的累积远远不如优质的阅读思考,那么读书怎么读好呢?其实我们学习一下老猫对小猫的教育,老猫总会对每一位小猫说:”当我们还是一只猫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只虎,当我们成为一只虎的时候,我们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直猫,心态要高,姿态要低,“这与我们读书类似,当我们还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时,不要太浮躁和急于求成了,慢慢来,悉心洞察写作者的意图,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也要谦虚,时刻谨记”生有涯,学无涯“。
我想,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她)不会怀着虚荣的心或者带着功利性去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他(她)会一只手触摸着或粗糙或柔软的书页,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然后一页一页地翻阅,类似小孩子吃棒棒糖那样一口一口去品尝,在这个过程,有时平静怡然,有时泪染双襟,有时惊叹,有时悻悻然,有时大笑。
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享受读书的乐趣。
文字即是我思我想,思想的火花依旧在碰撞,你们的点评是对我最大的帮助,喜欢就给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