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于水均益的认识仅仅是在央视《高端访问》的栏目中,那时的我年龄尚小,根本就听不懂他跟那些国际政要在说些什么,然而那个正襟危坐却又能侃侃而谈的男子却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周偶然翻看到他前两年做客《鲁豫有约》的视频,视频中他向大家讲述了他多年来既有趣又惊险的战地采访的经历,这不禁又勾起了我对他的好奇,决定要去看一下他的写的那本《益往直前》,试图通过他的字里行间来走进他的新闻世界。
作为习惯性地"用事实说话"的记者,书中自然不会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漂亮的修辞,更不会有编排好的段子去惹人发笑,只有一段一段冷静客观而近乎直白的叙述,直抵人心。突然觉得我并不能像读"睡前故事"那样一读到底,酣畅淋漓,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沉默思考。尤其是关于伊拉克战争的部分。战争本来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由这样一个战争的亲历者,同时也是战争的旁观者、记录者来回顾伊战,可以更容易更具象地感受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看到战火对普通民众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影响。它不再是电视上一闪而过,只有时间和地点的现场爆炸画面,也不是一句几秒钟的关于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的干巴巴的解说,而是一个个生活在真实的不安里的真实的人。
通过水均益的描述,我认识了一个叫阿布的伊拉克中年男子,他们之间过命的交情因战争中的出生入死而建立,可惜也因战后阿布为了生存和生计而被毁。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失业率奇高、生活拮据、战争所留下的心理创伤等种种社会问题给阿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使他变得脆弱而无助,以至于连这份沉淀了十年的友谊在现实面前甚至在几百美元面前也变得同样脆弱。而阿布,只是千千万万陷入战火中的伊拉克人中的一个。 字里行间,我们很容易感受到水均益那向诗人一样悲悯仁爱的情怀,但他行动起来却更像是一位刚强的战士。当所有人都被要求撤离伊拉克时,水均益顶住所有压力,想尽一切办法从科威特飞回约旦再闯"死亡公路"重返战火纷飞的巴格达,冒死拍到珍贵的独家画面。黄沙漫天,浓烟滚滚,空袭警报不时响起,导弹如雨,爆炸随时有可能发生。他们却置空袭警报于不顾,冒着生命危险去拍炸点,记录爆炸现场的画面,这段画面后来成为战争爆发后,在首都巴格达最独家的一段画面。如今记者只是本能地把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我发现这并不像是在读一位记者的采访记录,更像是在读一本险象环生的惊险小说,处处是危险,处处是未知。
记者,不仅是当下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更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历史真相的记录者。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大到伊战爆发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扑朔迷离的"梅普"关系,刺激中日神经的钓鱼岛争端,小至莫斯科街头的执法警察,银座酒吧里的日本青年。水均益一直在探求事实本身,比如萨达姆在地洞被活捉的真相,比如朝鲜民众的真实生活。他用个人的采访经历,以诗人的悲悯,史学家的求真,战士的勇敢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又一个事实。也许这并不是全部,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事实中窥见不少真相以及真相背后冷静理性的思考。这些思考平心静气,长冬无事,翻开读上几段,也许能换得几分温暖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