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小Q,见字如面~
至今依然记得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也是母爱泛滥,总想把最好的都给她。我想所有的妈妈应该都是这样的。总想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给孩子,孩子受一点委屈,自己也跟着难受,然而,这样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爱孩子的一个误区——溺爱。
01 溺爱,爱的到底是孩子还是自己
带娃的这一年,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老人或者年轻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投注到孩子身上。只要孩子看上什么玩具,即使贵的离谱,她都会毫不犹豫地给孩子买。
反思孩子爱吃的、想吃的,二话不说就给孩子买来。满足于,孩子享受新玩具和美食带来的快乐中。
可是,这样真的是对孩子好,是爱孩子吗?
事实上,孩子在0~2岁,最缺的是安全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们得到最初的安全感;
2~4岁,孩子开始主动探索世界和自己,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故事书、看有趣的动画片,开始给孩子立规矩;
5~7岁,孩子心理需要表扬、鼓励、尊重、信任。
13~15岁,是我们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我们应该试着接纳他、尊重他、重视他......
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给予他所处的年龄段最需要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爱
02 溺爱,让孩子肆无忌惮
爱孩子,天经地义,但对孩子的爱失衡了,就会酿成苦果,甚至恶果。
梦鸽和李双江生下李天一后,梦鸽对李天一爱到了极点,无论他的任何要求都满足,即使犯了错,也会帮他擦屁股。
在最后一次犯错后,梦鸽再也保护不了他。最终,李天一被判10年有期徒刑。
我也曾在小区看到被所有人嫌弃的小男孩,在奶奶和妈妈的庇护下,肆无忌惮地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
溺爱,只能让孩子和妈妈在最开始感受到幸福,可这种幸福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会随着孩子坏性格的养成而逐渐变成灾难。
溺爱,让孩子变得没有道德、没有法律意识,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让孩子心里没有断奶,成为“妈宝男”......
03 过度保护和干涉,阻碍孩子成长
很早之前看到这样一个事情:
70岁的妈妈孩子照顾40岁的儿子。
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儿子各种照顾,觉得没有自己,儿子的生活过得很不好。以至于,后来儿子恋爱了,她依然要求儿媳要做到,
“ 跟我一样对儿子”
“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应该做贤妻良母”
“完全没有自我,全部付出给儿子”
......
在她的“尽心”照顾下,儿子至今未婚,并产生了“恐婚”。
这位妈妈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事实上已经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因为有这样的妈妈,孩子永远没法长大,无论做了什么,从来都得不到妈妈的夸赞。
生活中,把所有经历都投入在孩子身上的妈妈有很多,这不仅影响了孩子的独立,还妨碍了他们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
不妨试试以下几点:
认识和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以爱的名义控制一切
相信孩子的能力
该受的挫折也不能免
对孩子“扶着走”,不走极端
04 切忌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自古“女主内,男主外”的生活模式,妈妈总是将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冷落的丈夫,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
在现代社会却是非常危险的,妨碍家庭的和谐。
将亲子关系摆在第一位,等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妈妈的恋子情节会导致孩子的小家庭夫妻关系不和,还会导致婆媳关系不和谐。
爱默生说,“所谓幸福的家庭不是在物质上的丰富,乃是充满爱、了解和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家庭”。
05 对孩子的不合理说不
有的妈妈为了哄孩子开心,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即使不合理的要求,也从来不说“不”。导致孩子极易养成自私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想要超出妈妈所能负担的能力范围的东西,如果妈妈不给,就会憎恨妈妈。
一位13岁的少年,因向母亲索要400块钱,被母亲拒绝后,竟将母亲杀害。
一位32岁男子,为骗取巨额保险金,毒杀亲生父母。
......
诸如此类的事件很多。
因此,对孩子的拒绝要从小开始,长大后,于事无补。
0~2岁,拒绝要干脆
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说“不”,能让孩子从心里明白“自己不是什么都可以做,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而慢慢接受“不”,并产生“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的初步认知。
2~4岁,冷处理
孩子在遇到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时,本能地以哭闹的方式来发泄。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明辨是非后,哭闹的情况会有所改善。
而作为妈妈,只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待,坚决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将“无理”掐断在孩子幼小时期,孩子才不至于越来越无理取闹。
4岁以上,耐心讲道理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拒绝就是拒绝,不要随意更改,不要以自己心情的好坏来确定拒绝还是满足孩子。
不要把爱孩子和无条件答应孩子的所有要求等同起来。
06 结语
戒溺爱
宠孩子,但不惯孩子
/End.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在看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