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舞蔚
最近在忙着准备司法考试,还有企图考个211,985什么的。准备司法考试是实行阶段,准备考研还是预备阶段,我就打着这个堂而皇之的旗帜,整天无所事事了。想想我都好久没有看我心爱的“闲书”了,难怪感觉自己最近文盲了许多。
前段时间去参加一个我们学校图书馆和读书协会举办的“一站到底”知识竞赛。如名所示,就是照搬“一站到底”的形式,大家背背题库,答答题。作为法学人,玩着绝对没有买版权的“侵权”游戏,也是蛮开心的。关键是有奖品啊。一等奖是一套精装的《丑陋的中国人》,二等奖是一套精装的《纳兰词》,三等奖是一本精装的《活着》。诶,瞬间我就来劲儿了,我要一本“精装”的《活着》。后来证明我肤浅了呗,我的《活着》精装版书后定价标着:20元,人民币。
当然,值!因为真的太好看了。一直知道余华的这本代表作之一,可是一直没有买书来读过。我花了两节国际私法的上课时间,看完了。
我想,看过的人都会对男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唏嘘不已。全家都死绝了,最后只剩福贵与一头叫“福贵”的牛相依为伴。余华是擅长于反讽的。主人公们的名字往往与其命运是截然相反的。比如“福贵”,除了早年作为地主少爷的富贵奢靡生活,往后都是坎坷困苦的。比如“二喜”,面对自己老婆凤霞产子,却没有母子平安,双喜临门,而是凤霞难产而死,留下儿子“苦根”。“苦根”倒是真的苦根,七岁那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就因为福贵一家一生的命运都太过凄惨,反而让人在读完后无从悲戚。正如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说到的一样,《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看完本书后,唯一脑海里浮现的一句话就是:活着,就有希望,活着,就是希望。
不要谈什么诗与远方,眼前只有苟且,而且以后还得苟且。也许当到达彼时时,就会发现那也是此时。所以,当下即是。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福贵的家人都先他一个个地死去时,其实我感觉都是平静的,只有福贵的小儿子“徐有庆”因为献血被抽干而死那段极为触动。当福贵把有庆埋在他爹的坟旁时,有段描写,让人悲从中来。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P126)
月光照在路上,像是心上撒满了盐。从此路上,再无身影。
但是余华再三强调,我们不用为福贵感到绝望,感到悲惨,在福贵的一生里只有福贵自己知道那些酸甜苦辣,祥和宁静,快乐幸福。福贵老年后自己说,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铅华洗尽,再也看不到福贵身上的嚣张跋扈,荒唐奢靡,只有一个老头,一头老牛,过得温柔而平静。绝望不存在,孤独也不存在。
余华在麦田新版自序中写到:“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所以,我也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能随意地去评判别人的人生。当然,郑重地,也不能。
所以,每次在读到看到别人的事迹时,更多的是在谈对于自己的感受。仅是自己的,无关他人。所以读书是一种私人的活动,读书笔记也是一种私人感受。首要满足的,正是自己取悦自己。
余华在书中描写老年农民的一段也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他们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他们时常流出混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出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P35)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大舅公,善良而淳朴的农民。他们一生所经历的,正是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所经历的。在我看来,他们脸上皱纹的每一个皱褶,每一道泪痕,都浓缩着一部中国几十年的近现代史。闪烁着苦难,激进,深沉的岁月。每一个小人物的艰辛,在那些皱褶里得以放大,却被卷入历史的洪荒,渺小到从来都是忽略不计,总成为一句自鸣得意,自以为是的政令下的牺牲品。
但这份感情,却总是来得太过深沉。所以无从谈起。书中最后一段话是这样写的:“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历史有其强大的惯性,命运的齿轮也从未停歇,只是一代又一代,炊烟升起,黑夜来临。只有脚下的土地,默默地感受着变迁,感受着承受。
最后,我想唱着福贵耕田时的歌,继续我小人物的挣扎与艰辛,卑微与无奈,还有幸福和满足,嚣张与放浪。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2016.04.19
书名:《活着》
作者:余华
版次:作家出版社2012年8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