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下篇

历史已经走到了我们最为熟悉的篇章,就是三国鼎立的前页。我们先来说说这个时候的格局。此时孙权占据着江东六郡和部分的江夏郡,刘备几经辗转,虽然没有自己的地盘,但是他很有影响力,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敌人。曹操应该说实力很强,他控制着最大的疆域,也是最有实力的霸主。

到了公元208年,发生了赤壁之战,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格局。战争过程大家都很熟悉了。公元208年年初,曹操彻底平定了北方的乌桓,之后就准备南下,他要一统天下。当年七月,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八月,刘表病逝,那刘表生前就偏爱自己的幼子叫作刘琮,他让刘琮继承了自己的事业,他让长子刘琦出任江夏,就是现在湖北武汉附近去当太守。

刘表的这个决定就被很多人不满,因为他破坏了长幼有序的古制,也导致了这两个兄弟非常地不和睦,内部的官员也很分裂。所以刘琮一继位就坐在了火炕上。东边有孙权。长江流域有一个哥哥耿耿于怀,叫作刘琦。驻守在樊城的刘备,这个人显然也对他并不是很忠心。那眼下强敌曹操又来势汹汹,最后这个刘琮怎么办呢?他就决定投降。

这一年的九月,荆州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荆州全境。刘琮在投降曹操后就直接给另外一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屯驻在襄阳对岸樊城的刘备。他可跟刘琮不一样,他知道自己打不过曹操,可是他也不愿意投降。所以刘备只能不断地向南撤退,最终就屯驻在了樊口,就是湖北省的鄂州市。

紧接着曹操就先把刘备放一放,他就给据守在南方的孙权写了一封信,这封信辞藻优美,但是杀气腾腾,他就是在宣告我要挥军南下了,你看着办。接到信之后,孙吴内部显然受到威胁,惊惧不安。但这个时候有两个很重要的人站了出来,一个是谋士鲁肃,他就力劝孙权说你顶住,我们要对抗曹操,他就主张孙权你去跟刘备联盟,一起来对抗曹操。

另外一个人,我们很熟悉,就是东吴的将军周瑜。周瑜认为曹操并非不可战胜,他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就是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是个篡权的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这首先在道德上占了优势,然后就是民心所向。可是周瑜并不是只打道德牌,他是有实力的。周瑜就分析了曹军的弱点,然后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应对战略,这给了孙权很大的信心。

这一年的十月,曹操的军队和孙刘的联军就在赤壁这个地方相遇了。十二月,周瑜使用火攻成功,曹军大败,曹操就率军从华容道,就是现在湖北监利的西北部,从这个陆路撤回江陵,他就引军北还。那么终于一直追到南郡城下和曹仁对峙了一年,之后曹仁退走,荆州被瓜分。

你看这一段时间紧锣密鼓,一切水落石出。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曹操获胜,天下就可以重新统一。但事情并不如曹操所愿,结果就是三国鼎立,天下已分,诸侯已定,百姓安居,汉室已亡,曹操退走。

称帝阻碍与唯才是举

赤壁战败这件事对曹操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也不知道他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转折,总之,此后的曹操不再像以前那样壮心不已,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急迫地想要统一天下。电视剧《新三国》里有一场戏,曹操就对司马懿说,成就一番事业,并非一人一事之功,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达成。这原话不一定是曹操说的,但是也并非捕风捉影。

总的来说,在赤壁之前,曹操发展的重心是对外征服和扩张,要打仗,要统一。但是赤壁战败之后,曹操开始转向内在的政治发展,这也为我们后来看到的历史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就是曹操此后一路从魏公到魏王,最后是他的儿子曹丕称帝。

张磊夫先生经过研究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赤壁之战并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活动的胜负,深层原因是南北方综合实力的较量。在东汉末年以前,北方一直是经济和政治的中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汉时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是当时东南方的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还没有办法对抗北方的西汉政府。

但这种情况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已经发生了改变。从当时的数据记载就可以看出,南方的经济和人口都在迅速赶超北方。比如说当时关中地区的人口原先有两百万,最后锐减到了五十万,而南方荆州和扬州的人口都激增了百分之五十以上。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瘟疫、战乱和饥荒等等都主要发生在北方,导致北方有很多人死亡,还有一些人就整体逃到南方去避难。比如说诸葛亮一家就是这个时期从徐州迁到荆州的。

那这就是典型的人口红利,然后这个北人南迁就为南北对峙的局面诞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对南方的几次进攻都没有成果。濡须之战,曹操和孙权相互僵持了几个月,互有胜负,最后只能约好说咱都撤军,不打了。到了公元217年,汉中之战,那更是让曹操经历了赤壁以后最大的失败,损兵折将,还丢失了汉中地区。

所以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迫于现实,曹操的政治理念就发生了转变。他意识到北方要统一南方已经没有了优势,错过了那个窗口期,他现在必须接受南北长期对峙的现实。那接受这个现实,他就得根据自己篮子里的菜来想办法端上桌。这个桌子是什么呢?曹操必须想到另外一件事了,就是如何把现在的成果稳定下来。

我们来梳理一下,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的事,这个时候曹操的身份仅仅是丞相。但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对自己政治地位的提升显然加快了。到了公元212年的时候,曹操就获得了剑履上殿的待遇,也就是说他去见皇帝的时候,他可以佩带宝剑,这是当年开国元老萧何才有的待遇。

又过了一年,曹操又加封公爵,他就正式成立了魏国。到了公元216年,曹操又从公爵升为王爵,并且享受皇帝规格的礼仪和服饰。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实际上的皇帝了,他距离称帝就只有一个名义上的区别,叫半步之遥。

张磊夫先生认为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着手要把刘氏天下慢慢地转变为曹氏天下。但在曹操为称帝做准备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很多的阻力,这个阻力其实就是来自人。最著名的反对者就是荀彧。荀彧是世家大族出身,在恢复汉家秩序这一点上,他和曹操叫志同道合。所以荀彧当年是舍弃了袁绍,投奔了曹操,他还为曹操引荐了很多人才,比如说钟繇、陈群、郭嘉,都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么在曹操征战的过程中,荀彧也起到了很多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荀彧对于曹操就像萧何对于刘邦,诸葛亮对于刘备一样地重要。但是,当曹操的政治野心一点一点地暴露之后,其实曹操有一个心理转变的过程,荀彧就一直看着这件事,然后就跟曹操之间有了分歧。在曹操想要晋封为魏公这件事上,荀彧已经是坚决反对了,最后郁郁而终,就跟曹操已经分裂了。

那么了解了这一系列背景之后,我们才能看懂曹操最著名的那篇文章《述志令》究竟在写什么。这篇文章算得上是曹操的半个自传。在文章里曹操说,年轻的时候我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最大的志向就是当一个郡守,能做到保境安民就可以了。后来我的志向变大了,我想要征讨四方,建功立业,做个征西将军。但是现在,我的地位和权力都超过了征西将军,可以比肩齐桓公、晋文公,甚至周文王了。很多人都希望我激流勇退,放开权力,但这是万万做不到的。

为什么不肯放呢?曹操说,因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设使国家无有孤,而不是说无有皇。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没有汉献帝,其实可以了,但是没有我是不行的。这是曹操自己政治欲望膨胀的结果,也是他处境的实际状况。曹操就在想,说你们只看到我有野心,指责我,但是全天下,还有很多比我野心更大的人,如果没有我,天下会比现在更乱。

这有没有道理呢?可能站在曹操的角度也是很自洽的。但是曹操虽然有这个想法,终其一生也没有迈出称帝这一步。你说那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我们梳理一下,赤壁之后,曹操确实放缓了统一的步伐,他把精力用来做内功。首先他发布了己亥令,表明自己对汉王朝的拥护,然后他退还了大部分的封地给了朝廷,这叫又有态度,又有行动。

但另一方面,他也广纳天下人才,在用人方面,曹操是非常有眼光的,他不注重门第出身,叫唯才是举。所以曹操眼光是很长远,他首先重用了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那其次就是重用文人。所以这个行动在当时是打破了门阀之间的那种阶级固化,给人才提供了一个流动和上升的空间。就是把你的天花板拆掉,只要你有才,你都飞起来。

曹操有一首著名的《短歌行》就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慕,写得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应该说这首诗就彻底扭转了我对曹操的印象,也让我有了深深的疑问。这疑问哪里来的?少年时候我听过一首歌叫《说唱脸谱》,记得吗?就是暴露一下年龄,听过这首歌的人敲一下。就说,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个曹操是戏台上的那个白脸,白脸是什么人?就是奸臣。京剧就是脸谱化。

我们小的时候听故事,最爱问的就是好人坏人,这叫脸谱化。大家都说曹操肯定是坏人,所以你看那是一个白脸。怀着这样的印象读到这首诗,我觉得非常吃惊。我的怀疑是 诗骗不了人,一个能写出这种光明磊落、古直朴素句子的人,他怎么可能是个小气奸诈的人呢?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们为什么要从书中去产生独立的思考,最后有独立的判断,其实就意味着我们自己的世界观,我们自己的认知,会把人的格局打开。你会发现,曹操在这首诗里面表现出了他的阅读量是很大的,而且他深深受到《诗经》的影响。我们也讲了《诗经》,大家可以去听,里面专门讲到了刚才曹操引用的这些句子。你能看到他在里面,胸襟开阔,高山流水,这是一个人的气质。气质很难掩藏。

《短歌行》是汉代乐府的乐曲名,这个乐曲现在已经失传了,它的歌词现存最早的就是曹操写的《短歌行》两首,我们刚刚朗读的就是其中的这一首。这个诗的开篇感叹人生短暂,犹如草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就蒸发了。然后曹操就化用了《诗经》子衿和鹿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得不到人才,他就忧心苦闷,那人才来了,他就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他就写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不知道该跟随谁,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何去何从。那么他就站出来说我是一棵大树,我是非常可靠的,我是可以让凤凰落下来的,我会像周公一样,为了接待这些有才华的人,头不洗,饭不吃,我会像大海一样,能够包容所有的人才,你们来得越多越好。

那么曹操身边的人才都有谁呢?我们来列举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荀彧、郭嘉、孔融、祢衡、司马懿。

荀彧和郭嘉都是名士出身,他们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郭嘉还是经过荀彧的推荐来投奔曹操效力给他的。但是郭嘉早逝,三十八岁就得病去世了。郭嘉和荀彧有共同之处,他们作为清流名士都认为,自己虽然跟随曹操,但实际上是为汉天子服务的,因为曹操的背后有一张王牌,就是汉天子。所以这一类名士他们既为曹操助力,也为曹操称帝带来了阻力。

还有一些人始终不愿意跟曹操为伍,比如说孔融和祢衡。那《孔融让梨》里面那个小男孩就是这个孔融,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样的家世让孔融当然在人群之中非常杰出,他很看不起“汉贼”曹操,然后就屡次讽刺和戏弄曹操。比如说曹操下了一个禁酒令,认为酒是亡国的元素。那么孔融就去讽刺曹操,说夏朝和商朝都是因为美女才丢了天下,你禁什么酒呢?你应该禁止人们结婚。你看这个人非常毒舌,所以曹操最后是杀掉了孔融,这也让他被士族骂得狗血淋头,钉在那个耻辱柱上永不翻身。

跟孔融相比,那个祢衡更加地疏狂。祢衡很有才华,他和孔融还是好朋友,是孔融把祢衡推荐给曹操的。可是祢衡也看不上曹操,就轻蔑他,就说我自己有狂病,他就不肯见曹操。后来,曹操尊重他,去劝说他,他就当众裸身击鼓,辱骂曹操,这就是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曹操当然非常恼火,但是顾及祢衡的名声,并没有杀掉他,而是把他送到了荆州。

在荆州,祢衡又侮辱荆州的刘表,他就又被刘表赶出去了,转送到了江夏太守黄祖那里。他到了江夏以后,就当众去冒犯黄祖,最后黄祖不怕别人说,就把祢衡杀掉了。祢衡二十六岁就被杀掉。那么我们发现,像孔融、祢衡这样的人,虽然很有才华,但他们即便由于各种际遇来到曹操的身边,那始终不能为曹操所用。

在曹操的人才班底里面,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他是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温县。相传,司马懿的祖先曾经跟随项羽灭秦,是被封王的,他就建都在河内,就是温县。那之后,司马家族就世代居住在这里。

在建安十三年,就是公元208年,曹操就担任了丞相,他之前就屡次想要招司马懿到他的麾下,司马懿不肯。现在他当了丞相,权力更大了,就强行把司马懿征来为官。等到曹操封了魏王之后,他因为看重司马懿,就让他辅佐自己的儿子曹丕。正是这个契机,那么就有了后来司马懿篡魏的事实。

司马懿帮助曹丕在争储中获得了胜利,曹丕在世的时候,司马懿就尽力地辅佐他。曹丕在临终的时候,还让司马懿和曹真一起来辅佐魏明帝曹叡,这一段我们在讲《洛神赋》的时候也提到了。司马懿因此手握重权,结果到魏明帝临终的时候,就留下了一个非常幼小的孩子,这个幼帝曹芳就又被明帝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结果曹芳继位之后,司马懿就跟曹爽彼此争权,权力争斗不了,这个皇帝又控制不了他,司马懿就起兵政变,然后控制了京都洛阳,从此以后曹魏的军政权力就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史称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在初次加入曹操阵营的时候才三十岁,当时的曹操五十四岁了,曹丕也已经二十二岁了。那司马懿这个人足智多谋,又很有城府,他并不是真心效忠曹氏,他留在曹魏集团的内部,其实就是把自己养大了,这叫养虎为患。而且司马懿还有一点,他特别长寿,你看这个曹魏集团的三个领导人都被他送走了,最后就轮到他了。司马懿一直活到七十三岁才去世。

曹操之死: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让我们回到曹操的故事中,这也是这本《曹操传》渐渐走向结局了。在赤壁之后,曹操就撤归到了邺城,他大部分时间都留在这儿。这个时候,北方大部分已经统一了,但还是有少数军阀并不服从他的统治,比如说五斗米道的领导人张鲁,这个人是黄巾军的残部,他就割据汉中将近三十年。

在建安十六年,就是公元211年三月,曹操就派钟繇去讨伐张鲁,然后让夏侯渊这些人出兵河东和钟繇会合。这个大军途经关中的时候,驻守在关中的马超、韩遂、杨秋这些人就发生了叛变。所以曹操非常愤怒,就率大军亲征关中。这一年的9月,他就大败关中联军,导致韩遂、马超败走凉州,而杨秋就逃回了安定。

那么在这一年的10月,曹操就率军包围安定,那么杨秋只好投降。这一仗打赢了,曹操就领了一部分军马返回,然后派夏侯渊率领一些将士继续西征,那么两年内,夏侯渊就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潼关以西的地区,就把这个凉州地区基本平定了。

那么凉州定了,两年过去了,但是汉中还在张鲁的手里。所以到了建安二十年,就是公元215年3月,汉中已经到了不得不打的时候了。因为这个时候刘备崛起,他已经取得了益州,而汉中是益州的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为了抢在刘备之前把汉中据为己有,曹操就亲率十万大军去征讨张鲁。这一仗打了八个月,张鲁就投降曹操,汉中就被曹操所有了。

现在北方西部汉中这些地方都归曹操了,剩下的就是孙权和刘备两个敌人跟他对峙了。当时这两个部分势力都不如他。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春天,曹操再次率军南征。四年前,曹操曾经率步骑四十万攻打孙权,但是没能成功,他只好撤军北还。现在曹操卷土重来,这一次曹操成功了,孙权投降。

那么刘备呢?我们前面说过,曹操讨伐张鲁得到汉中,这个仗打完了,曹军的主力就撤出了汉中。结果曹军前脚刚走,后脚刘备就向汉中发动了进攻,然后双方相持数月,夏侯渊战死,曹军战败。这个时候,曹操还没有时间来管这个地方。之后曹操打完了孙权,又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就守在这个汉中城里,坚壁不出。最后僵持了很久,曹操就放弃了汉中。

曹操大军从汉中撤往长安,刘备的大将关羽就趁着曹军东南防线兵力空虚,就向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我们都知道,《三国》非常精彩的一幕要来了。曹操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派大将于禁率兵支援樊城。8月份,最不可测的因素竟然是天气,汉水流域因为天降暴雨,发生了洪水灾害,所以于禁、庞德就被关羽围困了,最后于禁被擒,庞德被杀。

眼看着关羽进攻樊城的这个势头越来越猛烈,曹操又坐不住了,他就从关中赶到洛阳,决定亲自指挥救援樊城。接下来就发生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大意失荆州,关羽战死。孙权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联盟曹操,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很快得手。关羽就着急了,他就撤往益州,当然是大意了,途中就被孙权的军队擒住杀掉了。

这就是襄樊会战,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擒杀了关羽,取得了荆州之后,他就向曹操称臣,并且劝曹操取代汉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手下的群臣也在这个时候纷纷劝说,说你称帝吧。曹操怎么回答呢?他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我们来解释一下,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这句话出自《尚书》,孔子曾经引用过。有人问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就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意思是我虽然没有从政,但我所遵循的礼法规则就是从政需要遵循的这一套标准。那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就算没有从政做官,我也是在从政做官,为天下服务。

所以你看曹操引用这句话,就是他的答案,我没有称帝,但是我现在拥有的权力,我处理的政务,和皇帝有什么分别呢?接下来一句,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就是西伯侯姬昌,他曾经被商纣王囚禁,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就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姬发就是周武王,而姬昌就被追封为周文王。

那么在曹操的很多诗歌里,他都引用过周文王的典故,因为周文王姬昌是被孔子赞美为贤明的人。周文王当时已经拥有了三分之二的天下,结果他被陷害,被囚禁,可是依然效忠于殷商,他并没有造反,没有称帝。所以,曹操就在借用周文王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

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其实是个很矛盾的人,就是他既要里子,又要面子。他从乱世中一路逆袭,权倾天下,但是心理上,他依然对那个礼法,对孔子那一套保持着尊敬。曹操不是没有实力,也不是没有欲望,他只是很难越过自己心里那道坎,他没有办法接受自己会被世人当作一个毁纲乱纪的贼子。所以在唾手可得的帝位面前,曹操说,如果天命希望我成为皇帝的话,我做个周文王就满足了。

你看,这个时候阻止曹操称帝的最后一道阻力是什么呢?他说叫天命,其实就是自己的心。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所以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迈出称帝这一步。

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没有多久,他就在洛阳病逝了,终年六十六岁。同一年,12月11号,曹丕就逼迫汉献帝让位,他改汉为魏,建元黄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尘埃落定,一切如同曹操预言的那样,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两个父子,把当年的那一幕重演了一遍。

曹操死后,有一道遗令颁布,他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什么意思呢?他就在说,现在天下都没有安定,我死了就死了,这个丧事不必遵从古制,办得那么隆重。丧礼结束后,大家就不要再穿孝服了。然后奉兵驻守在外的将士们,不要离开自己的驻地。有司各部,各司其职,好好工作。敛尸下葬,就用平时穿的衣服就好,不要拿金银珠宝随葬。

在儒家的传统里,曹操之前,还都是很重视这个死亡的仪式的。所以曹操的遗令就是薄葬,这对那个厚葬的传统是具有非常大的变革意义的。这其实是曹操的代表,从生下来,一直到他最后告别,他好像都在跟这个虚伪的社会现实作斗争。他看到了士族门阀的名不副实,也看到了推举孝廉的背后其实是金钱和实力的较量。他心怀天下,但是未能统一天下,带着这个遗憾,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孑然一身。

讲到这里,曹操的一生就结束了。但是他对后世的影响当然没有结束。关于他的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等等,不计其数。曹操的志向、孤独、焦虑都融入了不朽的诗篇,化为建安风骨。应该说,这是一个不断被人们发现的人,也不断地被质疑、被认同、被演绎。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张磊夫先生在开篇里写的那样,说数世纪以来,曹操以中国历史上最奸诈者的面目示人。他强力而有才,但却残忍、邪恶。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并成为内战中的将领。他凭借着高超的谋略,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他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他不仅自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引领了中国早期文学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任何文明中,都少有人能有如此的才华,取得如此的成就,能够在去世后仍然受到关注的更加是凤毛麟角。

这就是曹操,就到这里。

诗歌鉴赏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同“徂”)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8,204评论 6 50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09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4,548评论 0 3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657评论 1 29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689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554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302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216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661评论 1 31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851评论 3 33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977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697评论 5 34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306评论 3 33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898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019评论 1 27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138评论 3 37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927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