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凯洛夫提出的教学五步骤: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这种历经半个世纪的实践过程而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依然盛行于我们现金的中小学教学中。
新课程地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客观知识的过程,而是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活动;教学不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是成为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探究实践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美丽的图景。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等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秉持的是一种“整体教育”观,这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整体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完整性。从本质上来讲,首先,人的存在是个体、自然、社会彼此水乳交融、整体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其次,人是完成着的人,个体生成的终极价值是学会做人,人的发展是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创新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新课程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的权力,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拥有课程意识的同时,要进行教学觉醒,即在课程意识的支配下自觉唤醒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重新审视,使教学从主体失落走向自觉觉醒,使教师自身从“课程代理人”回归自主,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
2、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概念,这势必要求教师要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规范,冲破既有的种种“课程惰性”,自主寻求多样化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
3、就是生活重塑。教学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教师可以追寻这种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意义和价值。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是一种过程……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它能够学到什么。教学不是优秀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就是“即席创作”。
(二)学生的学习革命
1、学习的三位一体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点首先在于要重建“学习”的概念,树立一种新的学习观。通过认识学习---建构客观世界之意义的“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即“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2、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学生生活的改造。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点。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次,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和学生特点,善于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的开发技能。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观念,把教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实践情境中共同创造和开发自己的课程的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学生个性共同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四)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因此,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记忆型教学文化”。新课程改革力图打破这种单一、僵化、封闭的文化模式,营建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文化模式。比如:对话文化、合作文化和探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