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法桐,枝繁叶茂,上下通天接地,左右交错摊铺,就是它作为行道树而为郑州赢得“绿城”的美誉。阳光好不容易挤了过来,刚强地扎在地上。
3日傍晚7点左右,再次经过一棵松树时,我发现它伸向道路上方朝下的树枝缺少几块树皮,在灰黑的大树枝上斑驳着几块黄白,伴有摩擦的痕迹,十分耀眼。这棵松树位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北校区,由于右侧停有车辆,道路狭窄,就是它的枝干,横在了我们大巴车的去路上空,司机师傅在车内把握不准,不敢贸然前行。我们只得下车,步行前往住宿地点,好在校园精致,前行两个路口左拐到头即至,加之绿树参天,凉荫遮蔽,没有受太多夏日曝晒之苦。
第二天的业务培训讲义中,又出现了“借贷”这个专业术语,还有什么借增贷减、借减贷增,因为去年秋天的培训中,也有这个。当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借”就是钱从哪里来,“贷”就是钱到哪里去,因为某些机缘巧合,似乎能解释得通,但这次培训看着例题,思索再三,觉得哪里不对劲。教授在讲课时也提醒她自己我们中有好多非专业人员,对此,我举双手赞成。于是她就补充了一点基础知识,但仍没有能解答我的疑惑。
我想,自己上次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这次再不明不白,下边的课就更难理解,会一直在云里雾里,于是自行百度。原来,会计里的“借贷”真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简单从字面理解。事实上,它只是一个符号,代表会计要素流动的方向,怪不得用自己固有的知识解释不了这个新领域的旧名词。
随着网页下翻,我对“借贷”知识有了更多了解,回想教授给的公式“资产+费用=负债+净资产+收入”,结合讲义和例题,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便烟消云散。
如果当时大巴车司机,不下车实地查看一番而强行通过,结果肯定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松树不过再掉一块皮,加深几道划痕罢了。如果我放任“借贷”的疑惑置之不理,束之高阁,恐怕这几天的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尽管学校层面的业务处理与此无关。
生活中,还会有更多类似的情况。在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面前想当然,因循守旧,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常常会陷于故步自封,旧船票登不上新客船;如果能跳出固有思维的老圈子,不为旧思维所囿,寻找新途径新方案新思路,那么即使山重水复也常常会柳暗花明。
法桐摇曳,阳光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