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是在讲一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故事吗?
当然不是,主角从踏出家门学画画开始,一路上就充满了各种苟且,他在巴黎的时候贫困交加,穷到只能靠面包和牛奶度日,幸好一个同为画家的朋友帮助了他,带他去家里养病,但是他呢却鸠占鹊巢,把画家赶出了自己的画室和家,还霸占了对方的妻子。
他只对绘画忠诚,其他的金钱、朋友、女人对他来说都是狗屁,所以从这些方面看来它不仅苟且,而且道德败坏。
高更本人已经是一个背弃现代工业文明的典型了,而毛姆还将这一点极端地展现了出来,当然与此同时他也对应的描写了在现代工业文明下失去了自由之精神的人们。
书中是这样写的:我的朋友们都干着平淡无奇的自己的事情,他们再不能引起我的好奇与惊讶,每次碰到我事先就清楚的知道他们要说什么,他们的爱情故事也都成了陈词滥调,我们就像是从一个终点到另一个终点往返的有轨电车,连车上的乘客也大体上算得出来,生活变得太有序、太按部就班了,我们的心里感到一种无名的恐惧……
可见,毛姆笔下所想表达的并不是眼前的苟且这么简单,而是在工业文明下人本身所失去的热烈的生命力,用马克思的说法:人已经沦为了工具性的存在。高度有序细化的社会等级以及生产关系,使人发生了异化,夸张点说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那样,在工厂里拧螺丝,完全嵌进了某个生产流程中,得跟着机器走,人成了机器的附属。或者说人具有了机器的某些属性,这就是工业文明的一大特点,人们无法再从生产和创造中汲取价值感,而是不断的生产,奋力的生产,再去换取别人生产的结果,粗暴的从最终的拥有感中,汲取自己存在的价值。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所想逃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而与之对应的塔希提,则是一个拥有浓烈自然色彩和人文情感的社会,人人都有着不受羁缚的原始而浓烈的情感,最终从艺术上看它成功了,因为他画作中浓烈的主观色彩在后世受到追捧,但如果把他的行为看作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控诉,那么他无疑是失败了,无论是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还是现实中的高更,他们都失败了,因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文明也好,工业文明也好,它的进程从未受阻。
换个角度看……
讲述了一个艺术家都是疯子的故事,一个40岁才开始学习绘画的英国政权经证券纪人,放弃了优裕的生活,迷恋上了绘画,就像被附体一样,突然抛家舍业,只身前往巴黎,去追求绘画的梦想。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了文明的世界,远遁到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创作的氛围,在岛上他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最后却染上了麻风病,双目失明,在临死前他在自己的住房的墙壁上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最后,他却嘱咐现任妻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付之一炬。
《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是毛姆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正如书名月亮是远大理想的象征,而六便士呢则是现实生活的象征,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产生与本质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去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尽管这本书已经问世100多年了,但仍然每年占据着各大图书畅销榜的前几名,尽管他的评分非常高,但却仍然争议不断。
一个人是抬头望月志存高远,还是低头看地平淡生活,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作者通过天才艺术家与他力图逃离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演绎了小说深刻的主题,同时也剖析了人性的自私与孤独的伟大。
其实毛姆和鲁迅先生一样,都是弃医从文,当医生时,手上拿着的是手术刀,解剖的是人体,从文后他手上拿着的这支笔,解剖的是人心,相当多的人看过之后都会陷入到沉思之中,也许这就是一部优秀作品的伟大之处吧。
关于这本伟大的著作有这样的两个说明: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就抬头看了月亮。这本书中没有这句话。
为什么是6便士,而不是5便士或者是10便士呢?因为在当时6便士是最小的钱币面值。
我是艳丽2020年第一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