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人物设定,在荧幕上构建了一个看似充满寓意,实则充斥着无脑狂欢的底层世界。影片借用刘义庆的“周处除三害”典故,却将其演绎成了一场荒诞不经的闹剧。
影片中的三个通缉犯——牛头尊者林禄和、香港仔许伟强和陈桂林,被赋予了佛教中贪、嗔、痴的象征意义。然而,在导演的镜头下,他们并非深刻的哲学符号,而是被描绘成了毫无理智可言的暴徒。他们行事不过脑子,只凭感觉行事,成为了威廉戈尔丁所说的grade three thinker。
陈桂林,这位影片的主角,他的杀人动机显得莫名其妙。他一开始杀黑帮老大似乎只是为了出名,后来受黑医张贵卿所骗去杀另外两个通缉犯,也只是为了留下名声。他的行为完全缺乏逻辑和道德约束,仿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原始冲动。
二号通缉犯许伟强同样如此,他的行为全凭感觉,手下只因笑了一下,就被他怀疑并打得头破血流。这种无端的暴力,让人不禁怀疑他是否具备基本的理智和人性。
一号通缉犯林禄和看似聪明,实则也是被贪念所驱使,他的行为同样缺乏理智和深思熟虑。他的贪婪和残忍,让他成为了这场无脑狂欢的推手之一。
黑医张贵卿的角色更是将这种无脑狂欢推向了高潮。她隐瞒通缉犯的行为,显示出她缺乏是非观念。她坚称不会出卖通缉犯,但当儿子被绑架后,她却瞬间出卖了他们。这种无原则、无底线的行为,让人对她的道德底线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影片中的警察陈灰,也未能逃脱这种无脑狂欢的命运。他对待犯罪的态度和行为,同样缺乏理智和判断力,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地行事。
总的来说,《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虽然借用了传统的典故和象征意义,但在导演的演绎下,却变成了一场荒诞不经的无脑狂欢。影片中的角色们,无论是警察、黑医还是通缉犯,都缺乏基本的理智和道德约束,他们的行为全凭感觉行事,让人不禁对这部电影的深度和内涵产生了严重的质疑。
然而,正是这种无脑狂欢的呈现方式,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底层的一种真实状态。在这个充满暴力和混乱的世界里,人们往往被原始的冲动和欲望所驱使,失去了理智和道德的判断力。这种状态的呈现,或许正是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一种警示和反思。
尽管《周处除三害》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它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了社会底层的一种真实状态。这种真实状态或许并不美好,但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