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追电视剧《隐蔽的角落》,剧中有两个细节,关于食物的,非常有共鸣。
朝阳妈妈每天晚上一定要孩子喝一杯热牛奶,喝了才睡觉。她把喝不喝牛奶看成是孩子听不听话的象征,一定要看着孩子喝下去,等一下都不行。孩子说:“等一会儿,太热了。”她就抢回来喝一口,说:“不热,刚刚好。”否认孩子的感受。孩子还不喝,又加大力度催促:“喝吧,喝了我要洗杯子。”孩子不动,她又把不喝牛奶上升到对立的高度:“你是不是觉得妈妈没有照顾好你?”
因为在喝牛奶时感受到妈妈的控制,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心理体验,朝阳不喜欢喝牛奶。只要妈妈不在,他就喝妈妈不允许喝的可乐、汽水这些饮料。
有一次,已经另组家庭难得一见孩子的爸爸要请朝阳吃饭,让孩子随便点。朝阳选了一个糖水店,尽管他知道妈妈不喜欢他喝糖水。这个店的糖水为什么让他留恋?是因为小时候有一次,爸爸带他来吃过之后,又带他去附近的游乐场玩,愉快的心理体验让朝阳对糖水充满好感,因为它和美好的记忆相关联。
再次喝糖水的过程中,爸爸表露了对朝阳谋杀妹妹的怀疑,并对谈话进行录音。当朝阳发现录音笔之后,他再也不去碰那一碗他原来很喜欢的糖水了,我猜他也许以后不再喜欢糖水了。
我有一个朋友,她非常讨厌吃糖和饼干这些零食,却一直不知原因。学习了意象对话和心理咨询后,回头去看这件事,才知道是四岁时养父母用糖和饼干把她骗走,从此和亲生父母分离。分离的苦痛使她恨上了糖果,糖果成为她的情绪按钮,和痛苦连接。
大地幼儿园的家长青草老师,经常参加我们的学习活动。她也和我分享过她的一个真实故事:小时候,每当她和妈妈一起去上班并帮妈妈干活后,妈妈都非常开心地请她吃一碗粿条汤。从那以后,她一开心就想吃粿条汤,吃到粿条汤就觉得开心。有时胃口不好,只有粿条汤能够让她有食欲。
我们服务中心有些孩子,父母太过强调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多少,喜欢在饭桌上教训孩子,把饭桌变成一个教训孩子的地方。这种糟糕的心理体验,让孩子一看到饭菜,就皱起眉头,半天吃不进一口,吃饭如吃药。
我的汽车每年年审时间是六月份,每年到了四五月份,我就经常会提醒自己别忘了年审。但每次想到年审,就有一种很烦躁的感觉出现。周围这种人不少,我先生和我妹妹他们,基本都托车行帮忙年审。
我们到底怎么了?我这两年年审是去广厦新城那边的一个测检站,态度很好,手续也简便快捷,等候的地方有空调,还有服务人员送上一杯茶。我回忆整个过程并没有违和感,为什么一想到年审就烦呢?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愿意自己去年审呢?车行代为年审每次需要一百多块,就我所知,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呢。
那天读书会聊到情绪体验影响行为这个问题,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讨厌年审了。我买汽车这十几年来,前面的年审心理体验是不舒服的。整个过程要经历好几次排队,拥挤,呵斥,有几次甚至被要求重复缴费测试。年审已经和不舒服的情绪感受紧密联系,进入潜意识了,最近虽然有一两次感觉比较好的经历,居然不能改变与糟糕感受的连接。
传说犹太人为了让孩子喜欢读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用蜂蜜涂书本让孩子玩耍,建立书本与愉快的正向心理体验,让书本成为快乐情绪的按钮,从而让孩子自觉不断重复。
吕红兵在《吕爸爸的教育智慧》一书中,谈到有三种人喜欢考试:一种是对考试有正确认识的人,这种孩子比较少,孩子都是感性的。另一种就是每次都能考好的,还有就是不管考得好不好都受表扬的。这两种孩子他们的考试会和愉快的情绪关联,这种心理让孩子会不用自主的去重复,以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
很多孩子喜欢游戏,也是因为过关之后有语言鼓励,有奖分奖票的激励,给孩子带来成功愉悦的心理体验。
很多人都知道巴普洛夫著名的狗和铃声的实验。狗多次听到铃声之后就有食物,形成条件反射之后,听到铃声就不由自主分泌口水。我想这个道理应该相同,产生于某事件之中的情绪,和事件甚至是该事件中的物品建立了紧密联系,相同事件或物品就成为情绪按钮,会引发相同情绪的出现。人类都是追求快乐的,带来愉快情绪的行为我们就会去重复体验;带来不愉快情绪的行为和场景,我们就会避开。
这种心理现象是潜意识的运行,不能通过讲道理改变。了解这个心理现象的家长,我们如果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就不要在学习时批评孩子;如果要孩子在考试时有良好情绪,就要每次考试多鼓励肯定孩子。良好的愉快的心理体验一定会让孩子沉迷学习,不能自拔。
如果发现已经有不良情绪按钮,可以通过意象对话沙盘技术等心理咨询技术,改变潜意识,切断与负面情绪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