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每个设计师都会经历倦怠期,在职业发展或者人生规划上出现瓶颈,导致一定程度的迷茫。而当笔者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去和周围那些职业经历更长的设计师朋友聊一聊,看看他们的心态是什么样子的,对工作是否还有当初那份热情与执着?
我找到了三位朋友,他们刚好属于三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师。
W,五年前开始做自由设计师,他专注于一个领域的产品设计。同一功能的产品,他可以设计出几十款方案,这是为了满足商业需求,品牌商需要在不同渠道销售外观上有差异化的产品,类似诺基亚的「科技以换壳为本」。这样子的产品对我而言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因为主要工作局限在造型层面。我很好奇,是什么动力使他能够坚持在一个领域深耕,同类型的产品做这么多,难道不觉得厌烦吗?而W的回答是,能赚到钱就是他最大的动力。设计本身的吸引力和兴趣点早就没有最开始从业那几年那么强了,设计只是他收入来源。W今年做了自己的两款原创产品。我问他,这样子的项目你还会很兴奋,很有兴趣吗?他的回答也出乎意料的平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激动,属于商业上的一种尝试。前几天晚上11点,他刚和客户聊完,就带着模具厂新做出的样品来找到我,和我一起聊这款产品的制造工艺,而我从他中看到的久违的兴奋感。
L,是从大设计公司出来,自己创业开设计公司的。这两年,他已经渐渐远离了一线设计执行的工作,主要负责经营管理层面。他的团队是他以前合作多年的同事,所以默契度还算比较高。然而对于目前的工作状态,他的满意程度远不如之前做设计师的时候那么开心,巨大的压力导致的失眠一直困扰着他。L是典型的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当初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就是误打误撞进到这个行业的。尽管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慢慢的产生了兴趣,但随着工作经历的增长,那种由兴趣产生的内驱力已经渐渐消失殆尽了。现阶段L忙于寻找新的客户,督促团队按时完成设计,处理公司内繁杂琐碎的事情。设计项目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产品,对他而言其实都差异不大,他并不会因为一些很有意思的产品而更加兴奋,也不会因为某些产品很枯燥乏味就降低了要求。L属于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把每件事情做好的人,但他却无法享受目前工作的过程。
S,在一家原创品牌公司做设计主管。他每天工作时间很长,差不多12点钟才回到家,他住的离公司很近,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最近这七八年,他一直保持着每天12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我一直以为是这份工作非常的乐趣,才促使他投入如此大的精力,但他告诉我70%的工作里面,都是他并不想做的,琐碎的、让人分心又苦恼的小事情。如果大量的工作都是令人乏味的和讨厌的,却还能如此坚持下去,这绝对是需要很强大的毅力。S设计的产品,有些在市场上很畅销,但他似乎对销量毫不关心,他似乎最大的渴望就是不要再分精力去做产品设计以外的事情,专注的设计完一个新产品,然后是下一个再下一个。
作为刚转型的自由设计师,我自己现阶段的问题是,很多不感兴趣的项目,我没有动力去执行和完成。对这些我认为价值感很低的项目(不是设计费的价值,而是产品本身的价值),我会有强烈的拖延症与拒绝感。但我能接触到的客户,大多对创新的要求不高,他们需要一个好看的产品,不愿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功能创新和提升品质。以我之前在创业公司的经历,我知道创新要付出的代价极高,一年可能只能开发两三款产品。如果做自由设计师,这样子的项目数量是无法养活自己的。所以我必须要调整心态,让自己从不同的项目中都能获取到新的动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设计费。
如何从平常的工作中获取到这种动力,这个问题我并没有从三位朋友身上找到答案,反而在他们身上也普遍存在的倦怠感促使我开始思考,如何从乏味的工作中,找到一些新的兴趣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翻开了这本07年出版的老书。虽然我很早就买了,但真正开始认真阅读,没想到却是在十年以后。中文书名很唬人,《如何成为产品设计大师》,英文原版其实叫做《Becoming a Product Designer: A Guide to Careers in Design》。我想看看这些外国设计师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作者 Bruce Hannah 是一位工业设计教授,采访了美国工业设计行业内大概40位左右的设计师,他们大部分都是设计总监,公司的创始人。作者设计了一套问题模板,其中涵盖了如何知道工业设计的、设计的乐趣是什么、设计流程以及如何获取灵感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在众多美国工业设计师身上有一些共通的特性,使得他们最终坚持到了下来,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工作20年以上的,并且他们并没有成为纯粹的设计管理者,他们还是坚持在设计一线,会做很多具体的设计执行工作。作者也采访了很多位大学的教师,和他们探讨了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话题。借由这本书中的采访内容,我想探讨的是我们这些工作10年左右的工业设计师,所面临的职业倦怠感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大的老师。这里我提到的对产品的原生兴趣,就是你从小就喜欢与产品相关的东西,比如拆解玩具和家电,动手DIY改造物品等等(并不一定是美术层面的)。然而由于国内的教育模式和高考制度,大量对工业设计一无所知,甚至毫无兴趣的学生进入了这个专业。这是一个原生问题,没有兴趣的人去学工业设计,如果学的很好可能还会产生兴趣,但如果恰恰又学不好也做不好,那么他在后天是很难培养出原生兴趣的。这就是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一些设计师出于生存压力入行了,但又无法持续专注下去的原因 —— 没有原生兴趣会缺乏持久的内驱力。
我们来看一看美国的学校在选择学生上是什么样的态度?
被接受的申请人要在概念创新和实达两方面都有很好的能力。我们在寻找天生拥有好奇心、发现的本能、新鲜的思维方式、很好的价值观、了解自己、也有幽默细胞的人,这些人必须精力充沛、敏感、尽责,而且关怀儿童。
—— Judy Ellis 纽约州立大学玩具设计系主任
我们学院在选拔研究生时的要求是,毕业两年以上、聪明,能够自我激发的人。
—— Debera Johnson 普拉特学院产品设计系教授
我们需要的是致力于改善人们生活的人。
—— Craig Vogei 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我比较偏爱那些关爱他人、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社会经验、有激情、为人正直的人。另外,他们要有团队精神,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Lorraine Justice 乔治亚科技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
首先,他们要有一个不错的入学成绩,另外还要有好奇心、良好的理解力与办事能力。当然绘画能力与做模型的动手能力也是需要的,但是我不认为那需要天赋,只要用功,我想都能学好。 —— Goetz Unger 费城大学产品设计系主任
我们专业比较喜欢那些对工艺品、产品、机械、材料、发明创造等感兴趣的人。有潜力的学生是那种不满足现状的人。他们将技术革新当成是改良人们生活条件的手段,并经常会在满足人们的需求方面动些脑筋,知识面宽、成绩好的学生在我们这里会很受欢迎,他们的简历应该是显示出其思考能力,创造力与沟通能力。
—— Haig Khachatoorian 北卡罗来纳大学产品设计系主任
看完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不难发现,他们极力寻找那种对设计本身有原生兴趣,且充满内驱力的人。这样的人可能是像乔布斯这样,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也可能是像Dyson那样致力于改善人们生活的。由于我们国内的设计行业历史很短,大众的认知度很低,所以大部分学生不会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到很多创新活动,或者立志于要当设计师。然而一名学生如果在大学学习设计之后,也没有产生一些原生兴趣的话,那意味着可能在这个领域会长久的缺乏内驱力。如果你的驱动力仅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外在条件的话,那么你关注的内容可能更多的是这个行业能赚多少钱、未来的行业发展机遇,而并不是你对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喜欢,你愿意投入多少精力去做这件事情了。这二者的思维方式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所有决策行为,差异都是非常大的。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热情,或者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总觉得我只要认真做,就一定能做到很好。但实际上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么优秀的能力的,连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做不好,更别提那些不感兴趣的事情了。
美国学校对于学生的筛选,确实是把那些本身就不可能长期的对设计有兴趣的人挡在了门外,这是一种制度上的顶层设计,是保障学校能培养出合格设计师的先决要素。毕竟再厉害的学校也很难把一个对设计缺乏热情的人培养成优秀设计师。在我另一篇文章里面,我专门分析过,「喜欢设计」和「喜欢被优良设计过的商品」是两件事情。喜欢美食的人,不一定对都烹饪感兴趣。但一个厨师,肯定要对烹饪感兴趣才行。设计既包含设计的过程,也包含设计的结果,如果你仅仅对结果,也就是对那些优良设计的商品感兴趣的话,你可能就不是一个真正喜欢设计的人。实际上设计的过程才是设计师更加关注的内容,毕竟这是我们的未来的工作。
虽然老有人说我们父母那一辈是干一行爱一行,可真当我问我老爸,他对于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态度,是否享受工作的过程的时候,答案并不乐观。他给我回答是,在他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条件去选择工作,能有份稳定的工作活下来就不错了,他对工作本身谈不上热情也感受不到什么工作的乐趣,不过他属于愿意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的人,并没有我们这代人所谓的职业倦怠。对他而言,工作是为了生存。
美国设计院校对学生的严格筛选是有理由的。
上图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将人的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水面以上部分」和深藏的「水面以下部分」。
「水面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水面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设计的原生兴趣,就是动机层面的素质,它不容易被后天培养,却会无时无刻影响设计师的行为决策。譬如我虽然对产品设计感兴趣,但是只对那些有趣的、或者富有创新的设计感兴趣,而对那些仅仅停留在好看层面的设计产生不了长久的注意力。这很难解释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而我也无法分析它是什么外界条件的影响或者是从小哪些生活经历导致的这种倾向性。总之不同的人,就是会对不同类型的设计产生自己的价值判断,或许是基因决定的也说不定。
那我们再来看看那些长期从事工业设计的人,他们是不是真的具备对产品设计的原生兴趣?
在初中的时候,我骑一辆雪地摩托车,穿梭于蒙大拿的乡间送晨报。但是这辆车笨重且噪音非常大,发出难闻的气味,非常难驾驶,于是我有了一种想改造他的热情,我知道它可以更为出色。我开始将设计图纸发送给Polaris公司,他们的反馈信息很快就到了,而且还有一些宣传材料、T恤衫甚至一些比赛夹克。之后我将设计模型、结构设计甚至广告策略的想法都发了过去。Mike Vaughn 和 Bob Eastman 给予我的鼓励,使我坚信我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Bob 在我从大一到大三的三个暑假中,为我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并且最终给了我第一份作为工业设计师的工作,能有这样的良师益友,使我感到十分的幸运。
—— Strategix I.D.公司设计总监 Bill clem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就知道我要成为一个产品设计师,因为我总是喜欢设计制作东西,我姐姐在科宁玻璃制品厂做图形设计师,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产品设计师,所以我知道产品设计师要做什么。
—— Smart Design 执行主管 David Stowell
我14岁时参加了一个汽车设计大赛,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了产品设计,我参加比赛的三年里都获了奖,但是现在想起来,我相信他们给每一个参赛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肯定,此外我姐姐正在和普拉特学院的一个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约会,那时我在布鲁克林技术高等学校上学,准备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但是在看了他的工作以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 George Schmidt 公司总裁 George Schmidt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想做一个漫画家,要是不能成为前者,我就去当宇航员,在我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有一天,我们家的一个朋友给了我一本关于雷蒙罗维的书,书中介绍了他为NASA工作的点点滴滴,我突然意识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画出并且设计出宇宙飞船,而不是成为宇航员。
—— designRWA 创始人 Tad Toulis
我从小在俄亥俄州的农场长大,11岁那年我妈妈给我一本介绍早期产品设计师亨利德雷夫斯(Henry Dreyfuss)的书书名是为大众而设计,按照原书的说法,亨利是最早一代创立产品设计这个职业的人之一,我还记得妈妈当时说的话,我想你大概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因为你是如此喜欢科学和艺术,当我读这本书时,感觉未来就像一个新大陆一样在我面前展开,我以前从来没有对什么东西有过特别的兴趣,而如今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热爱设计。
—— Kemnitzer Design 公司总裁 Ron Kemnitzer
我高中三年级时做了一份未来职业取向调查表,我很难决定在艺术和工程之间选哪个,但是在我看了 Harold Van Doren's 关于产品设计的著作后,我立刻明白了,产品设计就是我未来的方向。
—— 麦考伊设计公司合伙人 Mike McCoye
这发生在伊兹密尔,那天我在父母家里喝下午茶。下午茶是当地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在那样特别的一天,我们家来了一个土耳其的城市规划师,他在这之前一直住在挪威,我当时正在准备考大学,于是就和他聊起了我想当一个建筑师的理想,这个城市规划师问我知不知道产品设计,我说不知道,我那时真的对此一无所知,于是他一手握着茶杯,一边开始向我解释什么是产品设计,他说这只精致的茶杯是一个人精心设计的,这个人考虑过用来盛装热饮的陶瓷杯和它的杯托之间的平衡关系,考虑过怎样使你的手舒服的握住杯子又不至于被烫着,还考虑过怎样保证你喝水时不会有水顺着下巴流出来以及你的鼻子不会碰到杯沿。他把产品不断的和它的使用者,使用经验以及人体联系起来。六个月后,我跨入了安卡拉中东科技大学新建的设计学院。
—— Olive 1:1公司总裁 Ayse Birsel
在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老师,他建议我说,我可能有做一个设计师的天分,我记得我在普拉特学院看到了一台与众不同的缝纫机,之前我从没见过那样的,我琢磨它的时候,Rowena Reed告诉了我设计是如何在可以被理解的方式上完成的。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是我以后想做的事情,那是个令人欣赏的时刻。
—— Blumlein Associates 总裁 Fred Blumleins
最初在哥伦比亚市的时候,我经常会在麦德林附近小镇上的废旧场里找到一些金属,我用它们来制作一些雕塑品,能够做到这些,与我的一些艺术课程、工作室的经历、家里的支持,以及一位我的良师益友的建筑师朋友是密不可分的。雕塑教会我用三维的方式来思考,并且让我发现连续性的重要之处。一位老师建议我将产品设计作为我的职业。在以功能与用户限制条件下,我将它看作是延续雕塑创作的一个机遇。
—— MIO 主设计师 Jaime Saim
那是在波士顿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进了一所法律学校读书,我偶然发现了一本叫做产品设计的杂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生平第一次清晰的知道了自己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 Product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设计师 Joei delman
不出所料,这些人很多从小就生活在周围能接触到设计或设计师的环境里面,他们知道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他们本身也乐于动手去做很多富有创新内容的事情,正是这样从小的耳濡目染导致他们对设计的兴趣极大。也有一些人是在高中阶段遇到了一些不错的领路人告诉了他们什么是产品设计。再看看我们国内的学生,虽然现在互联网资讯非常发达,很多高中生也到网上去询问,到底什么是工业设计,但实际上由于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当差,可能他们也没有精力去读一些真正的工业设计的著作,所以大部分还是一知半解的。也有一部分报考工业设计专业的人,他并不是有原生兴趣,而是不知道从哪里听到说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很好。因外在条件而产生的兴趣,让他们可能选择这个行业,就和那些学计算机编程的人想法是一样的。但他们低估了原生兴趣,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力,尤其是工业设计属于典型慢热型的行业,需要常年的积累和不断的努力才能一点点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这几个朋友中,真正有原生兴趣的只有S一个人,他是从小就喜欢拆装和修理玩具,喜欢研究产品的构造。我学工业设计是当初看了概念设计杂志,上面不少概念设计师都是学工业设计的,所以我就报了工业设计。回想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的劳作课,做那种剪纸的模型,喜欢玩四驱赛车,这些动手方面的兴趣还是有的。我对设计出一个极其漂亮的产品,兴趣不是很大,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设计出一个与众不同功能的产品。譬如我对阿莱西的那些家居产品就提不起兴趣,但对dyson风扇这样的产品就满怀憧憬。可能受到概念设计的影响,我喜欢那些本不存在的东西,设计一些市场上最新奇的产品,这样设计的时候不太受到其他产品的影响。但我已经走了自由设计师这个方向,那么开发那种创新难度高的产品的几率本身就比较小,我还是得想点儿别的方式去寻找工作中的新的热情。除开睡觉,每天8小时的工作如果不能让我非常开心的去完成,就意味着我有一般的生命是不快乐的。这本书的作者恰好也非常关心设计师是不是开心,他问了所有设计师如何保持开心的问题。
我们每天都学习新的东西,我们喜欢真正的为人做设计,并解决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
—— Tnaka Kapec Design 设计师 Jeff Kapec
我喜欢观察,它让我全心投入,并有所领悟。
—— r+d design 副总裁 Sophie Demenge
设计让我能够发挥我的天赋,这个职业让我不断学到新的东西,产品设计的知识是无止境的,不可能什么都学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喜欢上这个行业,我的头衔是总监,但是我仍然做设计、画草图、做模型、用CAD建模,任务的范围如此之大让我感到高兴。
—— Tumi 图米公司设计总监 Timm Fenton
让我感到高兴的时候,就是当我设计的产品达到一切要求,通过了严格的认可过程,而我还能够做一个我所喜欢的设计师。
——倩碧全球广告推销和高级营销系统设计总监 Victoria Bevan
看完这些人的观点之后,我意识到我对创新度低的项目不认同仍旧是属于对产品的不认同,但产品需求是客户决定的,属于我可以关注却无法影响的范围。如果我想让自己能在设计过程中感到快乐,就必须把注意力从关注圈拉回到影响圈。从设计过程中去寻找乐趣,才有可能提升我的内驱力。
我小学的数学老师教育我,做数学题不要去检查,第一次就做对。这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喜欢一步到位,直击要害。在企业的时候,我需要做好几个方案去让老板筛选。而现在,我却改为每次只提供一个方案给客户。我把精力更多放在设计流程上的梳理,因为我要对接工程师和企业主以及企业的客户,每一次的沟通对我而言都是一种训练。我需要把设计流程中那些产生无用功的地方不断的打磨掉,去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这一点是我目前工作中最大的兴趣所在。
我缩短自己的无效工作时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节约出来的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商业和沟通技巧。每一次新的设计项目,我都在追求,更快的理解企业的产品需求,更好的与企业探讨产品定位与设计风格。与工程师的对接,我也尽可能让对方更愉快和高效的完成项目,加深彼此的默契度。通过详细记录项目的时间花费,我发现目前每个项目的完成时间,比我原本以为的时间要短的多。以前在企业工作的时候,确实大量的时间是浪费在无效沟通中了。
不管面临什么样的环境,解决问题的态度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听到一些大学生说自己很慌,可你们还那么年轻,就算在家宅个3年然后从0开始,也不会晚,有啥可慌的呢。如果现在技能不行,作品集都做不出来,就把需要提高的技能排个顺序,一步一步的提升。如果不喜欢工业设计,就转其他行业。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先多去尝试一下。慌解决不了问题,没有目标和方法,才是大麻烦。行动起来才是关键,我不也开始翻10年前的书了嘛。
对于工业设计的学生,如果确实发现自己缺乏原生兴趣。那就早点思考一下未来到底要不要在这个行业从业,早点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工业设计师转行去做互联网产品是相对容易的,也是有优势的。而和我一样想在工业设计行业扎根下去的人,如果在职业上产生了倦怠感,尽快寻找一些新的,能激发自己内驱力的目标,然后踏踏实实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去享受工作过程本身,我相信这种倦怠感应该很快就会消失掉。
量变产生质变,但大部分人输在了量不足!
—— HAKU 2018.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