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拳离不开“开合”二字,外形上,合,是蓄劲,气聚一团而待命;开,是发劲,气散四周,直透末梢,尖锐伤人。在内气上,合时聚气,方法是由上而下,吸气纳入丹田,同时游侠网上,五指抓地,提涌泉、上到会阴。此时,不要让气上下外泄,提肛、咬牙、怒目,自丹田向外发劲,如同爆炸一般。以上是可以看见的动态,如果暗中用功,则为静态,开合表现为一张一缩、一松一紧,外形上看不出来。
人体五脏六腑,不能挤成一团,中间有一空隙,托住且提供脏腑活动的空间,这个空隙就是丹田。丹田作用有三:1.意存丹田。人的呼吸自肺、心、肝、肾到丹田,好气留而聚之,坏气也随之反向排出;2.求静。人身各部位都很灵敏,想哪里、哪里就会动,只有丹田神经少,感应力弱,所以只有意存丹田才能静下来;3.发劲。以丹田发出的劲即为内劲,练拳需要内外相合,而内部的修为在于五脏六腑之间,丹田是理想的修炼存养之地。
求气之道,在腹不在胸。气聚之动作是同时的,上则深吸气有吞天之概,纳入丹田,这是气由上而下。五指抓地,提涌泉之气入丹田,这是气由下而上。背一弓,提肛、咬牙,上下前后周身之气皆汇聚于丹田,这是“气之合”;带脉一转,气自丹田由意而发,散入四肢百体,内外上下无一不开,无滞无碍,淋漓尽致,这是“气之开”。一合无有不合,一开无有不开,气之聚合不自一处来,但击打上却集中落于一点。
得一日之功,供一日之欲,譬如做苦工之人,一日所得,一日用尽,终年辛劳,不过求口腹之欲的满足,求一时之快而已,岂能有所积蓄而成大器?
人能阳气,更要能练气、用气,使气听命于我之心意,为我所用。所以,若气来而我不能回转之、驾驭之,我即为气所控,身不由主,以致做出错误判断。武家尤其如此,在拳法技巧运用上,阴阳五行转换之际,脑子需要冷静思考的时候,如果为气所乱,则心意技法势必离乱匆忙,不成章法。
欲有回转用气的功夫,必须有中央无极土的虚灵静定为本,才能部位七情六欲所左右。练中央无极土之法,首先要使五脏落位,身藏若虚如空空静静之土,而清气周流一身,习之有常,养之有素,运用之际,自能回转突生的横逆之气,而保持静定清宁。
五气,是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三花是血之精华、精之精华与脑子之精华。先能五气朝元(元为丹田),后才能三花聚顶(顶为百会、灵台)。
气之吞吐,运用得当即是“毒手”。吞者,是击人之际,闭口、鼻子一吸,下而催动丹田元气,或充塞丹田;此时,丹田催动,气上冲入手臂,有一股暖流顺势而出,用以击人。吸气为吞,丹田元气发而冲出为吐,气之吞吐是以外气带动内气,发丹田之气以击人。平常锻炼或练辅助器材时,也要如此自我要求,于吞吐之中配合呼吸,以及哼哈之声而练习。
练一身之气血,先求身藏若虚,颈以下,如非我身,有如忘去,头部则清虚静灵,有如“皓月当空”。
调百会对正会阴成一线,则脊柱十分舒适,五脏六腑也十分舒适,若是费心去调整各个脊椎,则千辛万苦,终无是处。只有中正、平和、浩大无极者,才能持久不衰。
泄洪有二意:一是灌溉,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此即水下到沟渠,务必平和柔顺才能益庄稼;二是杀敌,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动则一泻千里,沛然莫御也。
佛家调气,道家练气,儒家养气,皆是由静而得,当常常习练松静柔和。练气久,额顶背发痒,再则需要拍打。
背不好,在颈。故手发劲,在乎背脊。膝不好,在尾闾。故发腿劲,在尾闾、胯。中间不好,影响五脏。故耳目之视听,在颈二大筋。腰酸、背痛、颈痛,为三关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