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文百日】
拆解喜歡的文章以及藉文出題給自己,交替進行,持續100天;分析結構、蒐集例子、摘記共鳴反思行動,總有一天,我也要這麼寫。
拆文重點不是文章寫什麼,而是作者為什麼這麼寫,因為我的目的是了解原理,進而創造可達類似效果的內容。
因此本篇會著重於拆解作者這麼寫的可能原理與效果,所以書寫架構會是:
what 寫什麼 & why 為什麼這麼寫
畢竟拆文目的是拆出產出內容原理,應用於個人內容輸出。
【原文】学会爱自己:扔扔扔比买买买重要多了,原创2016-06-30,校花,新生大學
第一段:序言
what:寫什麼
作者姥姥家中累積許多不必要的用品,推測是過往困難生活的經歷,讓人捨不得丟棄用不上的物品,總想著或許以後會用上。
就算是沒經歷戰亂蕭條等困難時期的現代人,囤積心理與行為仍無所不在,看看你書架上有幾本未看的書、電腦裡存著多少部未看的電影就知道。
why:為何這麼寫
此處連結三個有囤積傾向的例子:
1.家中姥佬
2.現代人
3.TLC影集
由生活化場景切入,順序依序為:家人長輩、現代人(包括作者與讀者)、媒體影音/不同國家(TLC影集)。
由生活場景切入,有助引發共鳴,讓讀者發現此議題與自己的連結,進而有繼續了解的意願。
雖由生活場景切入,但先從姥姥-經歷困難時期的極端例子,先不直接點入讀者個人生命情境,而是由年代較遠者、情況較極端者、但又是讀者可以想像者(年紀較長,經歷過困難時期的長輩),這類侵入性較淺但有著理解囤積概念的場景開始說明。
第二個例子便是現代人,也就是作者讀者,點出囤積行為是跨越時間的共通現象(歷經困難時期的姥姥-與衣食資源較為充沛的現代人)。
第三個例子連結到國外媒體影音(TLC影集),強調囤積行為不只跨越時間,更跨越空間距離,是所有人類都可能出現的行為。
至第一段,都著墨於「現象」-此現象跨越時間空間的特性,以及幫助讀者聯想其與自身的關聯。(家中長輩、電腦裡存著沒看的影片)
第二段:囤積還是收藏
what:寫什麼
從行文中猜測,這段共使用了幾項資源來說明兩者之差別。
資源一:研究(未提到來源)
1.說明囤積患者於人口中的比例。
2.囤積對象不見得是物品,甚至可能是生命,例如:動物。
資源二:德國人類學家Werner Muensterberger所給有收藏的定義
因為有許多囤積症患者認為自己的行為並非囤積而是收藏,於是作者舉出此定義來進行比較。
並在利用四點定義比較的過程中,收斂出囤積與收藏更核心的一項差別:收藏和囤積的本質差異在是否影響當事人的生活。(這裡我想補充,這些影響通常客觀來看對當事者是負面的,但患者自己不這麼覺得。)
資源三:TLC影集《Hoarding: Buried Alive》紀錄片
描述紀錄片,在讀者腦中視覺化囤積症患者的生活處境。
why:為何這麼寫
第二段在比較囤積跟收藏的差異,但我認爲這段最主要的作用是,藉由比較的過程,讓大家更了解囤積症,能具體想像囤積症者的生活處境。
第三段:為什麼會捨不得丟東西
what & why:寫什麼 & 為何這麼寫
先邀請讀者回憶自己最珍惜的物品,並想像丟掉它們的感受,挑動讀者感情,連結個人不願拋棄物品的經歷。
再來,列出四點分析囤積症的可能原因,我覺得此處較可惜的是,沒有分析因素彼此間的關係,例如:第三點大腦反應的不同,其原因可能是先天,但也可能是因第四點-後天內心創傷而導致將感情投射物品獲得慰藉;而第一點-對物品產生感情,其實也可能是因為第四點-因創傷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感情慰藉,所以移情至物品。
不過,這些元素間的因果關係確實不好釐清,畢竟人跟環境的交互作用很複雜、很難分解,所以,如果是我,會翻開變態心理學的課本,想辦法舉個case來輔助說明四項要素,讓人能更具體地聯想。
第四段:先扔掉這十樣東西
why:為何這麼寫
個人覺得這段想達成類似行銷中call to action效果,如果內容是產品,當作者可運用內容影響讀者產生你希望的行動,或者至少與這篇文章互動:無論是思考回應討論或者付諸行動,那這篇內容對讀者就具有價值。
這篇內容主要探討物品的囤積,我在想,若將囤積對象轉換成抽象事物,像是思想認知、關係、情感、慣性等,也是值得發展的主題,我會試著以此為題,運用拆解這篇文章後得到的有用模式來開展。
加油!今天拆得比較細,過程中也刺激出更多思考,腦子有動更多,代表這個 what&why 拆解策略比原先效果好。
【出題給明天的自己】
Q1/打開你的背包袋子,說說裡面有什麼是你前一週後一週都不會用的東西,問自己有沒有非得留下的理由,沒有,就丟。
Q2/回到房間,環顧四周,打開每個櫃子,看裡面有哪些是你過去一個月未來一個月都不會用到的物品,說明你當初為何要留下他?
同樣,問自己有沒有非留下不可的理由,必須具體講出可以應用的時間點和情境,如果沒有,就丟。
Q3/你上次清理囤積物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清理當下與清理過後有什麼感受?你下一波想要清理什麼?時程流程,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過程。
Q4/除了具體物品外,你觀察自己和身邊的人,還有囤積哪些抽象事物的傾向?
以你為例,妳傾向囤積什麼,每次留下他們的理由是什麼?最後有達成你當初想實現的目標嗎?怎麼做,才能幫助你達成想運用這些事物想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