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人乘着弦月,踏着青石板路抵达了旅程第二站:大理古城。微风中有湿润的泥土气味,借得月光依稀看到了古城墙深邃庄严的轮廓。咫尺步履间,城墙另一端隐约传来商贩的声声吆喝、轻快的丝竹鸣奏以及女人忽而高亢忽而悲凉的情歌。
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走进古城,曾经在历史书上反复阅读到的神秘大理古都,如今会以怎样的面容接纳我的朝拜:街头往来着头包绣花巾身着白衣蓝裤风姿隽逸的白族女子,和脚踩布鞋身穿对襟白褂淳朴憨厚的小伙,街边有蹲坐着拉着家长里短的阿婆,贩卖着当地的美食与饰品本地人……这些幻象,都在我进入古城的瞬间一一破灭。古城街边潮声般的骚动令人心生烦腻:台湾的鱼丸、香港的榴莲班戟、四川的麻辣烫、重庆的冒菜,大理当地的特色小吃也穿插其中却也是光着膀子抄着东北口音的大汉在叫卖。见此景,一天的疲倦倾卷而来,叩开陕西夫妇开的旅店“洱海小院”合衣而睡。
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穿过窗户,洒到枕头上。洗漱后,独自走出旅店,试图寻找些许大理纯正的涵质。天空湛蓝,白云卷舒,原来古城建于亘久的雪山之下,雪山便是苍山。街边的店铺还未开门,却有稀落的早饭摊点。深街上行,打量着街道两旁高低错落的古破青瓦白族民居,已被外来商贩点缀的颇有或中或西的文艺气息。
当陌生的食物香味扑鼻而来时,才发觉该吃早饭了。街角的老榕树下坐着三两食客,一位蓝衣对襟的白族老婆婆正在摊前有条不紊地用土陶质地的勺子在不同的调料罐里搅拌然后再淋到碗中的食物上。好奇地询问食物的名称,老婆婆用浓重的方言比划着手答道:“稀豆粉,热的,更好吃嘞!”稀豆粉上桌时上面还盖着块状的油条,婆婆说:“和着好吃!”用勺子拌匀,油条上也包裹着和调有油辣子、花椒面、姜蒜汁等调料的稀豆粉,满口浓香酥脆,风味十足…
饭后,继续随着逐渐增多的人群沿街漫行,误打误撞来到了喧嚣起伏的大理市集。夺眼的晨光下,本地生意人们一边数着手中的钱一边用方言大声嚷嚷拉客,有人提着鸡用尖锐的嘶声在数落小贩偷斤少两,远郊背着板栗核桃来到集市贩卖的彝族妇人们也张望着有耷没拉地叫卖,背着满箩筐菜的白族阿婆牵着小孙子心满意足地归家……一副乡村市集的长卷风俗人物画跃然纸上。
出集市后,继续盲走。发现在一个很高的阶梯上有一家门面很窄小的店铺,方寸之间已装饰满各类扎染工艺。我好奇地拨看把玩着小小的扎染物件,老板热情地告诉我,店铺后面就是他们家的扎染坊。沿着挂满扎染的窄巷步行十来步,见到蓝天下三角梅印着挂满染布和祈福铃的小院,真是别有洞天。看着眼前的景致,不觉就呆呆地站着,思绪也不知道逛到何处了……
老板拍拍我的肩,邀我入院品茶,茶是大理的下关沱茶。我不懂茶,只觉得茶回口既涩且甜,这便是我此次滇行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