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灭不熄的礼节习俗
木乃伊的裙摆/文
孤独在吟唱。张若虚先生的一首《春江花夜月》:“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久久未褪去,故乡的礼节忽而在脑际中泛起。
空濛的天际渐渐被黑暗吞没,凋零的梨花随风躲躲闪闪地飘落着,几揪绿芽枝头冒着春意,但却支撑着一岸的孤寂。月,悄然升起,我浅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顿时感慨万分。
思念家乡高耸的大山、潺潺的流水声;思念亲人和蔼的笑容,可亲的问候;但更怀念的是家乡那浓厚的礼节习俗,每每想起,心窝就不知不觉地熨暖了。
记忆中,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但是我更钟情于元宵节,至于家家户户屋檐下都垂挂着的大红灯笼,那挂着的喜悦,早已被幸福充满,并且洋溢着。逢景的,桌上肯定少不了汤圆了。每年,母亲做汤圆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往馅里包了几枚洗干净了的硬币。寓意:今年六六大顺,洪福好运。记得我实在是太馋了,出炉时,硬闹着非吃上一个不可。一头头白润圆滑的小东西冒出脸来吹起了热气,实在新奇!好热闹的一锅汤圆!
饭后,大街小巷的老小便聚集在一起,在露天的小院子里燃起篝火烧烤,我和姊妹几个一起分享那父亲从集市上购买回的新鲜香甜的花生,将烤熟时,“哔—啵,哔啵”地响,剥开时那氤氲着的香气,馋得小弟拾起一个,还没吃,却被母亲温柔地训了一斥。
不说元宵节的安逸,且谈谈腊八节的养生之道,王蒙先生的《我爱和稀粥》中:“天下粮食干果只入吾粥,万物皆备于我之乐,喝下去舒舒服服、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之心了。”我想,中国旧时的文人由于喝粥,多半喝出了一个淡泊的精神世界,是值得后人景仰的。
每年的正月初八,在我们家乡那边,每每熬制出的腊八粥,首先都要请家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喝上一碗,然后子孙们才可以享用,一来是为了敬重老人,体恤他们大半辈子的辛苦,这也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集五谷杂粮于一身,代表万寿无疆。
小的时候,记起有一回腊八,母亲真的把一个大钵体的铁罐子递给我,叫我挨家挨户地串门向乡邻的大妈们讨要各式各样不同种的米谷,我去了。乡亲们大抵都是热心肠的,也都毫不吝惜。勺给了好几斗,临走时也不忘了要叮嘱几句。母亲说这种做法,就是等于吃了大家的米,集齐力量于一肚,一年下来什么鬼魔虫怪、瘟神病害都不敢近身了。今年可以平平安安地度年,要离家远走的游子更要多喝了,于是母亲总叫我多喝一些腊八粥,一大口灌肠,还真有点“顺顺当当、饱饱满满”的启发了。
此时,梦中我极力寻找的东西,蓦然回首,那些人和事与物却在灯火阑珊处向我招手微笑。故乡的礼节习俗浇灌了像我这种土生土长的人,身在异乡却也忘不了。我想,它就像一把明灭不熄的烛火,世代相传,照亮子孙们的前程。
�|P�
作者:木乃伊的裙摆
链接://www.greatytc.com/u/d87bdad3f296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